中文摘要 | 第1-9页 |
英文摘要 | 第9-11页 |
绪论 | 第11-20页 |
0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1页 |
0.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0.2.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0.2.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0.3 研究目的、方法和框架结构 | 第15-18页 |
0.3.1 研究目的 | 第15页 |
0.3.2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0.3.3 研究框架 | 第16-18页 |
0.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| 第18-20页 |
第一章 空间结构理论与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界定 | 第20-37页 |
1.1 区域、空间、结构及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涵义 | 第20-25页 |
1.1.1 区域的基本涵义 | 第20-21页 |
1.1.2 空间的基本涵义 | 第21-23页 |
1.1.3 结构的基本涵义 | 第23-24页 |
1.1.4 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 | 第24-25页 |
1.2 区域空间结构构成要素 | 第25-28页 |
1.2.1 节点及其体系 | 第25-26页 |
1.2.2 线及网络 | 第26-27页 |
1.2.3 域面要素 | 第27页 |
1.2.4 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 | 第27-28页 |
1.3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 | 第28-31页 |
1.3.1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分类 | 第28页 |
1.3.2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 | 第28-29页 |
1.3.3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 | 第29-31页 |
1.4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界定及基本涵义 | 第31-37页 |
1.4.1 一组相关概念 | 第31-32页 |
1.4.2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界定 | 第32-33页 |
1.4.3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基本涵义 | 第33-37页 |
第二章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理论 | 第37-74页 |
2.1 单一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 | 第37-39页 |
2.1.1 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 | 第37页 |
2.1.2 霍伊特的扇形城市模式 | 第37-38页 |
2.1.3 哈里斯—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| 第38-39页 |
2.2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理论 | 第39-57页 |
2.2.1 中心地理论 | 第39-46页 |
2.2.1.1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| 第40-43页 |
2.2.1.2 廖什的市场网络理论 | 第43-44页 |
2.2.1.3 克里斯泰勒与廖什理论的比较 | 第44-45页 |
2.2.1.4 中心地理论的发展 | 第45-46页 |
2.2.1.5 对中心地理论的评价 | 第46页 |
2.2.2 增长极理论 | 第46-49页 |
2.2.3 点——轴系统理论 | 第49-52页 |
2.2.3.1 点-轴系统的形成过程 | 第49-50页 |
2.2.3.2 发展轴的类型 | 第50-52页 |
2.2.3.3 点-轴系统的适用范围 | 第52页 |
2.2.3.4 对点-轴系统理论的评价 | 第52页 |
2.2.4 都市圈理论 | 第52-57页 |
2.2.4.1 都市圈的概念 | 第52-53页 |
2.2.4.2 都市圈的空间界定 | 第53-55页 |
2.2.4.3 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形式 | 第55-56页 |
2.2.4.4 对都市圈的评价 | 第56-57页 |
2.3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分形理论 | 第57-74页 |
2.3.1 当代系统科学概貌 | 第57-60页 |
2.3.1.1 一般系统论 | 第57页 |
2.3.1.2 信息论 | 第57-58页 |
2.3.1.3 控制论 | 第58页 |
2.3.1.4 耗散结构理论 | 第58-59页 |
2.3.1.5 协同论 | 第59页 |
2.3.1.6 突变论 | 第59-60页 |
2.3.2 混沌理论 | 第60-64页 |
2.3.2.1 混沌理论的产生过程 | 第60-61页 |
2.3.2.2 混沌的特征、判别与随机的区别 | 第61-62页 |
2.3.2.3 混沌理论的主要内容与混沌序 | 第62-63页 |
2.3.2.4 混沌系统中的奇怪吸引子 | 第63页 |
2.3.2.5 混沌现象的普遍性 | 第63-64页 |
2.3.3 分形理论 | 第64-74页 |
2.3.3.1 分形理论产生过程的简要回顾 | 第64-65页 |
2.3.3.2 分形体的基本特征 | 第65-66页 |
2.3.3.3 分形的定义和分形集的类型 | 第66-68页 |
2.3.3.4 分形的测度及维数计算方法 | 第68-70页 |
2.3.3.5 分形现象普遍性及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 | 第70-74页 |
第三章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影响因素 | 第74-102页 |
3.1 自然环境与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演化 | 第74-78页 |
3.1.1 平原地区(近似)中心地系统的空间结构 | 第75页 |
3.1.2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“中小城市(镇)、多中心”空间结构 | 第75-76页 |
3.1.3 江河沿线的轴线型城镇空间结构 | 第76-77页 |
3.1.4 矿业地区的“小、散”型城镇空间结构 | 第77页 |
3.1.5 山区沿河谷走向分布的城镇空间结构 | 第77-78页 |
3.2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 | 第78-82页 |
3.2.1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促联动关系 | 第78-79页 |
3.2.2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 | 第79-82页 |
3.2.2.1 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| 第80页 |
3.2.2.2 唐富藏的区域空间演变理论 | 第80-81页 |
3.2.2.3 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| 第81-82页 |
3.3 交通与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演化 | 第82-92页 |
3.3.1 交通运输方式发展的简要回顾 | 第83-85页 |
3.3.2 交通方式的进步与单个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| 第85-88页 |
3.3.3 交通方式的进步与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发展 | 第88-92页 |
3.4 信息产业的发展与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演变 | 第92-102页 |
3.4.1 信息、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含义 | 第93-94页 |
3.4.2 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的简要回顾 | 第94-98页 |
3.4.3 信息时代区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变趋势 | 第98-102页 |
第四章 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 | 第102-117页 |
4.1 城市的定义及基本内涵 | 第102-105页 |
4.2 城市和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 | 第105-113页 |
4.2.1 城市与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内涵 | 第105-106页 |
4.2.2 城市与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条件 | 第106-107页 |
4.2.3 城市与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类型 | 第107-108页 |
4.2.4 城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| 第108-110页 |
4.2.5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条件 | 第110-113页 |
4.3 城市与区域的协调发展——城乡一体化 | 第113-117页 |
4.3.1 城乡一体化的涵义 | 第113-114页 |
4.3.2 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形式 | 第114-117页 |
第五章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与实证研究 | 第117-149页 |
5.1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含义和必要性 | 第117-122页 |
5.1.1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| 第117-119页 |
5.1.2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必要性 | 第119-122页 |
5.2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目标 | 第122-128页 |
5.2.1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合理化 | 第122-125页 |
5.2.2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分形化 | 第125页 |
5.2.3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| 第125-128页 |
5.3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128-134页 |
5.3.1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| 第128页 |
5.3.2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指标体系的功能 | 第128-129页 |
5.3.3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| 第129-130页 |
5.3.4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指标体系的具体描述 | 第130页 |
5.3.5 熵技术修正下的指标权系数赋值方法 | 第130-132页 |
5.3.6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模型 | 第132-134页 |
5.4 淮安市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 | 第134-149页 |
5.4.1 淮安市人文经济与社会发展概况 | 第134-136页 |
5.4.2 熵技术修正的层次分析法权系数的计算 | 第136-137页 |
5.4.3 区域城镇空间分形分布的分形维数的测算 | 第137-139页 |
5.4.4 其它指标值的确定 | 第139-141页 |
5.4.5 淮安市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协调度的计算 | 第141-143页 |
5.4.6 计算结果的分析 | 第143-149页 |
5.4.6.1 淮安市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分形维分析 | 第143-144页 |
5.4.6.2 淮安市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功效值及协调度分析 | 第144-149页 |
第六章 淮安市区城镇空间结构优化对策 | 第149-167页 |
6.1 淮安市城市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49-152页 |
6.1.1 淮安市城市化发展的现状特点 | 第149-151页 |
6.1.2 淮安市城市化发展趋势分析 | 第151-152页 |
6.2 淮安市域城镇等组规模分布 | 第152-155页 |
6.2.1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| 第152-153页 |
6.2.2 淮安市的城镇位序—规模分布特征 | 第153-155页 |
6.3 淮安市中心城市性质和主中心空间扩展方向研究 | 第155-160页 |
6.3.1 淮安市中心城市的历史沿革与建设现状 | 第155-156页 |
6.3.2 淮安市中心城市性质的拟定 | 第156-157页 |
6.3.3 淮安市主中心空间扩展方向研究 | 第157-160页 |
6.4 淮安市县城和省重点中心镇的发展 | 第160-161页 |
6.4.1 县城的发展 | 第160-161页 |
6.4.2 省重点中心镇的发展 | 第161页 |
6.5 淮安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形式构建 | 第161-162页 |
6.6 淮安市与南京、徐州两大都市圈的关系融合 | 第162-164页 |
6.7 淮安市经济、交通、信息与环境保护战略 | 第164-167页 |
6.7.1 淮安市的经济发展 | 第164-165页 |
6.7.2 淮安市的交通与信息建设 | 第165页 |
6.7.3 淮安市的环境保护工作 | 第165-167页 |
附图 | 第167-1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8-175页 |
致谢 | 第175-176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