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结构论文--混凝土结构、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--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

混凝土单轴、双轴动态强度和变形试验研究

第一章 绪论第1-39页
 0 引言第14-15页
 1 混凝土疲劳性能研究现状第15-22页
  1.1 实验研究第16-19页
   1.1.1 简单应力状态第16-18页
   1.1.2 复杂应力状态第18-19页
  1.2 理论研究第19-22页
   1.2.1 S-N曲线第19-21页
   1.2.2 疲劳损伤第21-22页
   1.2.3 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混凝土疲劳性能分析中的应用第22页
 2 加载速率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第22-26页
  2.1 试验研究第22-25页
   2.1.1 简单应力状态第22-25页
   2.1.2 复杂应力状态第25页
  2.2 理论研究第25-26页
 3 本文的主要工作第26-27页
 参考文献第27-39页
第二章 混凝土单轴拉-压状态疲劳性能研究第39-54页
 0 引言第39-40页
 1 试验概况第40-43页
  1.1 加载装置第40页
  1.2 试件制作第40-41页
   1.2.1 材料选配第40-41页
   1.2.2 试件形式与制作第41页
  1.3 试验方法第41-43页
 2 试验结果与分析第43-51页
  2.1 试件破坏形态第43-44页
  2.2 S-N曲线第44-47页
   2.2.1 疲劳方程第44-47页
   2.2.2 古德曼(Goodman)图第47页
  2.3 疲劳变形第47-50页
   2.3.1 循环应力-应变曲线第47-48页
   2.3.2 应变发展第48-50页
  2.4 疲劳刚度第50-51页
 3 结论第51页
 参考文献第51-54页
第三章 混凝土单轴抗拉变幅疲劳试验及损伤模型第54-68页
 0 引言第54-55页
 1 试验概况第55-56页
 2 试验结果与分析第56-61页
  2.1 S-N曲线第56-59页
  2.2 疲劳变形第59-61页
 3 疲劳损伤模型第61-64页
  3.1 损伤变量第61-62页
  3.2 损伤演变方程第62-63页
  3.3 材料参数第63-64页
 4 剩余疲劳寿命预测第64-66页
 5 结论第66页
 参考文献第66-68页
第四章 高温下混凝土单轴抗拉疲劳性能研究第68-82页
 0 引言第68-71页
 1 试验概况第71-72页
 2 试验结果与分析第72-79页
  2.1 疲劳强度第72-75页
   2.1.1 S—N曲线第73-75页
   2.1.2 疲劳破坏包络线第75页
  2.2 疲劳变形第75-78页
  2.3 疲劳刚度第78-79页
 3 结论第79页
 参考文献第79-82页
第五章 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混凝土疲劳寿命估算第82-93页
 0 引言第82-83页
 1 BP神经网络及其泛化能力分析第83-87页
  1.1 BP网络模型与算法第83-85页
  1.2 BP网络的训练与测试第85-86页
  1.3 BP网络的范化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第86-87页
 2 基于BP网络的混凝土疲劳寿命估算第87-91页
  2.1 建立网络输入、输出模式第87-88页
  2.2 规范化处理第88页
  2.3 网络训练与检验第88-91页
 3 结论第91页
 参考文献第91-93页
第六章 定侧压混凝土双轴压疲劳性能研究第93-108页
 0 引言第93页
 1 试验概况第93-95页
  1.1 试验系统第93-95页
   1.1.1 控制系统第93-95页
   1.1.2 加载系统第95页
   1.1.3 数据采集系统第95页
 2 试验设计第95-97页
  2.1 试件制作第95页
  2.2 试验方法第95-97页
 3 试验结果及分析第97-106页
  3.1 试件破坏形态第97-98页
  3.2 疲劳强度第98-101页
   3.2.1 S-N曲线第99-101页
   3.2.2 疲劳强度包络线第101页
  3.3 变形性能第101-106页
   3.3.1 最大应变与循环次数的关系第101-103页
   3.3.2 应变增长率与疲劳寿命的关系第103-104页
   3.3.3 弹性模量、泊松比与循环次数的关系第104-106页
 4 结论第106页
 参考文献第106-108页
第七章 不同加载速率下定侧压混凝土双轴受压性能研究第108-125页
 0 引言第108页
 1 试验概况第108-111页
  1.1 试验方法第108-110页
  1.2 变形量测第110-111页
 2 试验结果及分析第111-118页
  2.1 试件破坏形态第111页
  2.2 强度特性第111-113页
  2.3 变形特性第113-118页
   2.3.1 应力-应变曲线第114-116页
   2.3.2 弹性模量第116-118页
 3 破坏准则第118-123页
  3.1 主应力空间第118-120页
   3.1.1 抗压强度与加载速率的关系第118页
   3.1.2 抗压强度与侧应力的关系第118-119页
   3.1.3 统一破坏准则第119-120页
  3.2 八面体应力空间第120-122页
  3.3 应变空间第122-123页
 4 结论第123页
 参考文献第123-125页
第八章 不同加载速率下定侧压混凝土双轴拉—压性能研究第125-135页
 0 引言第125页
 1 试验概况第125-126页
 2 试验结果及分析第126-130页
  2.1 抗拉强度第126-129页
  2.2 试件破坏形态第129-130页
 3 破坏准则第130-133页
  3.1 劈拉强度与加载速率的关系第130页
  3.2 劈拉强度与侧应力的关系第130-131页
  3.3 统一破坏准则第131-133页
 4 结论第133页
 参考文献第133-135页
第九章 结论与展望第135-139页
 1 主要结论第135-136页
 2 展望第136-138页
 创新点摘要第138-139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9-140页
 Ⅰ 参加的课题第139页
 Ⅱ 发表(含录用、审稿)的学术论文第139页
 Ⅲ 获奖情况第139-140页
致谢第140页

论文共14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论康熙的西学观
下一篇:城市化进程与土地持续利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