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序言 | 第1-9页 |
| 第一章 民国四川教育发展概况 | 第9-14页 |
| 第一节 民国初年(1912-1916):初步勃兴 | 第9-10页 |
| 第二节 防区制时期(1917-1936):缓慢发展 | 第10-12页 |
| 第三节 抗战时期(1937-1945):内迁兴盛 | 第12-13页 |
| 第四节 抗战以后(1946-1949):走向衰落 | 第13-14页 |
| 第二章 教育经费来源方式 | 第14-24页 |
| 第一节 官方拨款 | 第14-18页 |
| 第二节 私人或社会团体捐款兴学 | 第18-19页 |
| 第三节 学费收入 | 第19-21页 |
| 第四节 外国教会捐助及庚款拨付 | 第21-22页 |
| 第五节 学校自筹 | 第22-24页 |
| 第三章 教育经费来源情况 | 第24-40页 |
| 第一节 财政状况 | 第24-28页 |
| 第二节 教育经费预算情况 | 第28-32页 |
| 第三节 实际教育经费分析 | 第32-36页 |
| 第四节 人均教育经费分析 | 第36-40页 |
| 第四章 教育经费的分配使用 | 第40-50页 |
| 第一节 省教育经费的分配 | 第40-43页 |
| 第二节 县市地方教育经费的分配 | 第43-48页 |
| 第三节 教育经费的地域分配 | 第48-50页 |
| 第五章 教育经费不足的原因 | 第50-59页 |
| 第一节 制度问题 | 第50-52页 |
| 第二节 战争天灾 | 第52-56页 |
| 第三节 贪污挪用 | 第56-58页 |
| 第四节 政府不重视 | 第58-59页 |
| 第六章 教育经费的影响 | 第59-75页 |
| 第一节 教师工资待遇及生活水平低 | 第59-69页 |
| 第二节 人口教育程度 | 第69-75页 |
| 结语 | 第75-7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6-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