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-52页 |
1. 前言 | 第16-17页 |
2. 土壤磷素化学 | 第17-20页 |
2.1 土壤磷库 | 第17-18页 |
2.2 土壤磷素化学特性 | 第18-19页 |
2.3 淹水土壤磷素的化学 | 第19-20页 |
3. 土壤磷素流失潜能的研究 | 第20-29页 |
3.1 问题的提出 | 第20-21页 |
3.2 以土壤测试磷法评估土壤磷素流失潜能 | 第21-23页 |
3.3 土——水磷素的“转折点”关系评估土壤磷素流失潜能 | 第23-25页 |
3.4 以土壤磷素指数系统法评估土壤磷素流失潜能 | 第25-29页 |
4. 土壤磷素流失及其机制的研究 | 第29-38页 |
4.1 土壤磷素流失的主要途径 | 第29-30页 |
4.2 土壤磷素流失的浓度与负荷 | 第30-32页 |
4.3 土壤磷素流失机制探讨 | 第32-35页 |
4.4 土壤磷素流失研究的技术与方法 | 第35-38页 |
5. 土壤磷素面源污染的可控性研究 | 第38-44页 |
5.1 建立农业磷素面源的“缓冲带” | 第39页 |
5.2 推行最佳管理措施(BMP_s) | 第39-40页 |
5.3 视湿地为磷素面源污染去除的工程手段 | 第40-44页 |
6. 结语 | 第44-52页 |
第二章 浙北稻区非植稻湖田间土—水磷素流失潜能 | 第52-60页 |
1. 前言 | 第52页 |
2. 材料与方法 | 第52-54页 |
2.1 稻区土—水采样及分析 | 第52-54页 |
2.2 大田磷肥试验设计 | 第54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54-58页 |
3.1 稻区土壤富磷化研究 | 第54-56页 |
3.2 稻区农田水体磷素状况 | 第56-57页 |
3.3 稻区农田土—水磷素相关性研究 | 第57-58页 |
4. 结论 | 第58-60页 |
第三章 水田排水磷素流失的特征与机制研究 | 第60-75页 |
1. 前 言 | 第60-61页 |
2. 材料与方法 | 第61-65页 |
2.1 试验地点 | 第61-62页 |
2.2 供试土壤特征 | 第62页 |
2.3 大田试验设计 | 第62-64页 |
2.4 分析方法 | 第64-65页 |
2.5 统计分析 | 第65页 |
3. 结果与讨论 | 第65-72页 |
3.1 田表排水磷素流失浓度特征 | 第65-68页 |
3.2 田间田表排水磷素流失负荷 | 第68-70页 |
3.3 田间田表排水的固体悬浮物流失 | 第70-71页 |
3.4 水田磷素流失最小化探讨 | 第71-72页 |
4. 小结 | 第72-75页 |
第四章 施磷水田土壤、田表水磷素的流失潜能 | 第75-100页 |
1. 引言 | 第75-76页 |
2. 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| 第76-78页 |
2.1 试验地点 | 第76页 |
2.2 大田试验设计 | 第76-77页 |
2.3 小区水、土样的采集 | 第77页 |
2.4 分析方法 | 第77-78页 |
3. 结果与分析 | 第78-96页 |
3.1 施磷土壤磷素的富磷化过程 | 第78-80页 |
3.2 田表水磷素流失潜能 | 第80-95页 |
3.3 土—水磷索的相关分析 | 第95-96页 |
4. 小结 | 第96-100页 |
第五章 水田耕层土壤层间流磷素的流失潜能 | 第100-112页 |
1. 引言 | 第100-101页 |
2. 材料与方法 | 第101-103页 |
2.1 大田试验设计 | 第101页 |
2.2 1999年度土壤层间流采样方法 | 第101-102页 |
2.3 2000年度土壤层间流采样方法 | 第102-103页 |
2.4 层间流磷素分析 | 第103页 |
3. 结果与讨论 | 第103-109页 |
3.1 砂滤管法的层间流磷素流失潜能 | 第103-105页 |
3.2 TSC采样法的土壤层间流磷素流失潜能 | 第105-107页 |
3.3 两种方法的土壤层间流MRP相关分析 | 第107-108页 |
3.4 施磷土壤层间流磷素流失机探讨 | 第108-109页 |
4. 小结 | 第109-112页 |
第六章 水田土壤磷素淋溶流失特征及其机制研究 | 第112-127页 |
1. 引言 | 第112-113页 |
2. 材料与方法 | 第113-115页 |
2.1 供试土壤 | 第113页 |
2.2 实验装置 | 第113-114页 |
2.3 实验操作 | 第114-115页 |
2.4 样品分析 | 第115页 |
3. 结果与讨论 | 第115-124页 |
3.1 耕层土壤Olsen-P浓度的动态变化特征 | 第115-116页 |
3.2 淋溶排水磷素流失特征 | 第116-118页 |
3.3 耕层土壤Olsen-P法表征淋溶排水磷素流失浓度及其潜能 | 第118-122页 |
3.4 水田土壤磷素淋溶排水流失机制探讨 | 第122-124页 |
4. 小结 | 第124-127页 |
第七章 两种土壤磷素测试法表征水田田表排水磷素流失潜能 | 第127-141页 |
1. 引言 | 第127-128页 |
2. 材料与方法 | 第128-129页 |
2.1 供试土壤 | 第128页 |
2.2 试验方法 | 第128-129页 |
3. 结果与讨论 | 第129-139页 |
3.1 土壤Olsen-P与模拟水田土壤表水磷素的相关特征 | 第129-132页 |
3.2 土壤0.0125MCaCl_2-P与模拟水田土壤表水磷素的相关特征 | 第132-135页 |
3.3 土壤Olsen-P法表征水田土壤磷素流失潜能 | 第135-137页 |
3.4 模拟水田土壤磷素释放率研究 | 第137-139页 |
4. 小结 | 第139-141页 |
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未来工作设想 | 第141-145页 |
1. 本论文主要结论 | 第141-143页 |
2. 本项研究的创新性 | 第143页 |
3. 未来研究设想 | 第143-145页 |
致谢 | 第145-146页 |
附录 | 第1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