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7-45页 |
·引言 | 第17-24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8-23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3页 |
·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| 第23-24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| 第24-41页 |
·天然林调控病虫害机制与假说 | 第24-26页 |
·各种机制与假说之间的关系 | 第26-30页 |
·天然林调控食叶害虫机制的研究进展 | 第30-40页 |
·国内研究进展 | 第40-41页 |
·小结 | 第41页 |
·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41-43页 |
·研究目标 | 第42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42-43页 |
·研究技术路线 | 第43-45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43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43-45页 |
第二章 昆嵛山森林群落及其多样性特征研究 | 第45-84页 |
·昆嵛山概况与样地设置 | 第45-51页 |
·昆嵛山概况 | 第45-50页 |
·昆嵛山生态定位研究站样地设置 | 第50-51页 |
·昆嵛山标准样地本底数据调查 | 第51-56页 |
·乔木层种群数量特征调查 | 第51-56页 |
·灌草层物种多样性调查 | 第56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56-61页 |
·昆嵛山森林群落及其多样性特征 | 第56-59页 |
·昆嵛山森林13 年演替动态:生物多样性变化、物种周转 | 第59-61页 |
·结果 | 第61-76页 |
·昆嵛山森林群落及其多样性特征 | 第61-69页 |
·昆嵛山森林演替13 年生物多样性变化、物种周转 | 第69-76页 |
·分析 | 第76-82页 |
·物种累积曲线 | 第76-77页 |
·昆嵛山的森林群落 | 第77-78页 |
·指示物种及物种指示值 | 第78-79页 |
·Rényi 多样性曲线法 | 第79-80页 |
·昆嵛山森林13 年演替动态 | 第80-82页 |
·小结 | 第82-84页 |
第三章 昆嵛山腮扁叶蜂发生机制的研究 | 第84-133页 |
·调查方法 | 第84-85页 |
·昆嵛山森林群落立地特征及多样性特点调查 | 第84页 |
·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口密度调查 | 第84页 |
·昆嵛山腮扁叶蜂取食对赤松个体和林分生长影响的调查 | 第84-85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85-91页 |
·昆嵛山腮扁叶蜂种群动态描述 | 第85-86页 |
·影响腮扁叶蜂发生的直接与间接因子分析 | 第86-88页 |
·不同林分类型中昆嵛山腮扁叶蜂发生特点分析 | 第88-90页 |
·腮扁叶蜂取食对赤松生长和死亡率的影响 | 第90-91页 |
·结果 | 第91-113页 |
·昆嵛山腮扁叶蜂种群动态描述 | 第91-93页 |
·通径分析结果 | 第93-96页 |
·不同林分类型中昆嵛山腮扁叶蜂发生特点分析 | 第96-109页 |
·腮扁叶蜂取食对赤松个体生长和林分动态的影响 | 第109-113页 |
·分析 | 第113-127页 |
·昆嵛山腮扁叶蜂种群动态 | 第113-115页 |
·影响昆嵛山腮扁叶蜂种群发生的直接和间接因子 | 第115-118页 |
·不同林分类型中昆嵛山腮扁叶蜂发生格局分析 | 第118-124页 |
·昆嵛山腮扁叶蜂取食对赤松枝条、树体生长和林分动态的影响 | 第124-127页 |
·小结 | 第127-133页 |
·关于昆嵛山腮扁叶蜂的种群动态 | 第127-128页 |
·影响昆嵛山腮扁叶蜂种群发生的直接和间接因子 | 第128页 |
·不同林分类型中昆嵛山腮扁叶蜂发生格局 | 第128-131页 |
·昆嵛山腮扁叶蜂的生态功能作用 | 第131-133页 |
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133-143页 |
·结论 | 第133-137页 |
·昆嵛山森林群落特征 | 第133-134页 |
·昆嵛山腮扁叶蜂种群动态及其影响因子 | 第134页 |
·影响昆嵛山腮扁叶蜂种群发生的直接和间接因子 | 第134-135页 |
·不同林分类型所揭示的调控机制 | 第135-136页 |
·植物多样性对腮扁叶蜂发生的影响 | 第136-137页 |
·昆嵛山腮扁叶蜂的生态功能作用 | 第137页 |
·讨论 | 第137-141页 |
·昆嵛山森林恢复 | 第137-138页 |
·昆嵛山腮扁叶蜂种群动态的影响机制 | 第138-141页 |
·展望 | 第141-1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3-168页 |
附录A | 第168-171页 |
附录B 昆嵛山腮扁叶蜂典型为害图 | 第171-172页 |
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| 第172-174页 |
致谢 | 第1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