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7-10页 |
1 引言 | 第10-17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·研究的现实意义 | 第10-12页 |
·住房具有一般商品和社会保障品的双重属性 | 第10-11页 |
·住房保障制度是弥补市场经济缺陷的必然要求 | 第11页 |
·住房保障制度是稳定住房价格、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稳定器 | 第11页 |
·住房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外住房保障制度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·国外住房保障制度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住房保障制度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·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4-16页 |
·本文的研究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2 中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基本理论和运作模式 | 第17-24页 |
·中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内涵和特征 | 第17-18页 |
·住房保障制度的内涵 | 第17页 |
·住房保障制度的特征 | 第17-18页 |
·中国住房保障制度的指导理论 | 第18-21页 |
·社会保障理论 | 第18-19页 |
·公平分配理论 | 第19-21页 |
·中国住房保障制度的运作模式 | 第21-24页 |
·“厦门模式” | 第21-22页 |
·“杭州模式” | 第22页 |
·“日照模式” | 第22-23页 |
·“郑州模式” | 第23-24页 |
3 北京市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现状 | 第24-32页 |
·北京市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 | 第24-27页 |
·住房保障制度的起步阶段:1991年-1997年 | 第24页 |
·住房保障制度的确立阶段:1998年 | 第24-25页 |
·住房保障制度的完善阶段:1999年-2006年 | 第25-26页 |
·住房保障制度的强化阶段:2007年之后 | 第26-27页 |
·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的主要类型 | 第27-28页 |
·廉租住房 | 第27页 |
·经济适用住房 | 第27-28页 |
·限价房 | 第28页 |
·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的发展现状 | 第28-32页 |
·廉租住房的发展现状 | 第28-30页 |
·经济适用住房的发展现状 | 第30-32页 |
4 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的用地规划和房源供给 | 第32-36页 |
·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的政府管理机构 | 第32页 |
·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的用地规划 | 第32-34页 |
·总体空间布局 | 第32-33页 |
·资源配置 | 第33-34页 |
·建设方式 | 第34页 |
·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的房源供给 | 第34-36页 |
·廉租住房的房源供给 | 第34-35页 |
·经济适用住房的房源供给 | 第35-36页 |
5 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对象和审核制度 | 第36-42页 |
·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对象 | 第36-38页 |
·廉租住房的供应对象 | 第36页 |
·经济适用住房的供应对象 | 第36-37页 |
·限价房的供应对象 | 第37-38页 |
·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的审核制度 | 第38-40页 |
·审核机构 | 第38页 |
·审核流程 | 第38-40页 |
·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的退出制度 | 第40-42页 |
·退出原因 | 第40页 |
·退出条件 | 第40-42页 |
6 北京市住房保障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| 第42-49页 |
·保障性住房供应对象的覆盖面小 | 第42-44页 |
·外来务工人员未覆盖在内 | 第42-43页 |
·拆迁户中的夹心层未覆盖在内 | 第43页 |
·刚就业的外地大学生未覆盖在内 | 第43-44页 |
·保障性住房管理机构的协调能力有限 | 第44页 |
·保障性住房选址困难 | 第44-45页 |
·国有土地选址困难 | 第44-45页 |
·集体土地选址困难 | 第45页 |
·保障性住房的房源缺乏 | 第45-46页 |
·审核对象的信用根基不牢 | 第46页 |
·审核新政策与审核旧政策的衔接不明 | 第46-47页 |
·保障性住房的退出制度不完善 | 第47页 |
·法律惩罚欠缺问题 | 第47页 |
·经济适用住房上市交易问题 | 第47页 |
·低物业管理标准难以支撑保障性住房 | 第47-49页 |
7 完善北京市住房保障制度的措施 | 第49-58页 |
·提供数量充足和价格低廉的保障性住房 | 第49-54页 |
·构筑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 | 第49-50页 |
·增强住房保障办公室的行政权限 | 第50页 |
·政府主导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与供应 | 第50-52页 |
·提供充足的保障性住房用地和房源供应 | 第52-54页 |
·确保保障性住房供应中低收入家庭 | 第54-58页 |
·建立全市居民的住房档案和个人信用体系 | 第54-56页 |
·制定切实可行的审核新旧衔接政策 | 第56页 |
·建立分阶段、分层次的退出制度 | 第56-57页 |
·提高保障性住房的物业管理标准 | 第57-58页 |
结论 | 第58-59页 |
后记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4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| 第64-65页 |
详细摘要 | 第65-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