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31页 |
·研究缘起与目的 | 第10-18页 |
·研究缘起 | 第10-16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6-18页 |
·研究综述 | 第18-25页 |
·农村体育研究总体趋势 | 第19-20页 |
·农村体育基本理论研究 | 第20-21页 |
·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研究 | 第21-22页 |
·农村体育发展战略研究 | 第22-23页 |
·农村体育竞赛研究 | 第23-25页 |
·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| 第25-31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5-27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27-31页 |
第2章 中国工业化与农村体育总体分析 | 第31-57页 |
·相关问题辨析 | 第31-40页 |
·工业化内涵及本文的研究范围 | 第31-33页 |
·城市化的内涵 | 第33-34页 |
·农村概念界定 | 第34-35页 |
·中外工业化进程中的城乡人口变动分析 | 第35-40页 |
·工业化与农村体育关系 | 第40-52页 |
·工业化:推动农村体育发展的本体力量 | 第40-44页 |
·农村体育:支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一极 | 第44-47页 |
·农村居民体育参与动因分析 | 第47-52页 |
·农村体育的基本内容 | 第52-57页 |
·农村体育"五要素"的提出 | 第52-55页 |
·农村体育"五要素"内在关联 | 第55-57页 |
第3章 农村体育主体 | 第57-84页 |
·农村体育主体总体分析 | 第57-62页 |
·农村体育主体的总基数相对较大 | 第59页 |
·农村体育主体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| 第59-61页 |
·农村体育主体体育知识技能不足 | 第61-62页 |
·农民工群体 | 第62-69页 |
·农民工群体数量较大、男性居多 | 第63-64页 |
·农民工教育程度较高、中青年居多 | 第64-65页 |
·农民工职业较为集中、休闲公共性 | 第65-69页 |
·留守妇女群体 | 第69-74页 |
·农村留守妇女教育程度低并且以中青年为主 | 第69-71页 |
·农村留守妇女体质不均衡并且精神压力较大 | 第71-72页 |
·农村留守妇女休闲简单化并且体育需求较大 | 第72-74页 |
·留守老人群体 | 第74-78页 |
·留守老人娱乐活动单调并且人际交往匮乏 | 第75-77页 |
·留守老人身体健康危机并且精神需求增加 | 第77-78页 |
·留守儿童群体 | 第78-82页 |
·留守儿童何以为农村体育主体 | 第79页 |
·留守儿童数量较大并且分布广泛 | 第79-80页 |
·留守儿童运动受限并且体质欠佳 | 第80-82页 |
·小结 | 第82-84页 |
第4章 农村体育文化 | 第84-110页 |
·文化与农村体育文化 | 第85-90页 |
·文化 | 第85-88页 |
·农村体育文化 | 第88-90页 |
·农村体育文化历史考察 | 第90-96页 |
·"原生态型"农村体育文化(1949年-1966年) | 第90-93页 |
·"传统型"农村体育文化(1967年-1976年) | 第93-94页 |
·"时尚型"农村体育文化(1977-至今) | 第94-96页 |
·农村体育文化现实解析 | 第96-108页 |
·重体育物质文化而轻体育精神文化 | 第96-99页 |
·重竞技体育文化而轻群众体育文化 | 第99-103页 |
·重现代体育文化而轻传统体育文化 | 第103-106页 |
·重假日体育文化而轻日常体育文化 | 第106-108页 |
·小结 | 第108-110页 |
第5章 农村体育时空 | 第110-133页 |
·农村体育时空问题的提出 | 第110-113页 |
·时空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存在 | 第110-112页 |
·农村体育实践活动时空特性 | 第112-113页 |
·工业化为农村体育时间的延长提供了可能 | 第113-117页 |
·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 | 第114-115页 |
·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| 第115-116页 |
·农村居民观念的转变 | 第116-117页 |
·工业化为农村体育空间的扩展提供了可能 | 第117-120页 |
·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 | 第117-118页 |
·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| 第118-119页 |
·农村居民观念的转变 | 第119-120页 |
·农村体育时空结构特征 | 第120-126页 |
·时间结构异质性 | 第120-122页 |
·空间结构多变性 | 第122-126页 |
·农村体育时空障碍与扩展 | 第126-131页 |
·时空阻碍 | 第126-129页 |
·时空扩展 | 第129-131页 |
·小结 | 第131-133页 |
第6章 农村体育价值取向 | 第133-156页 |
·农村体育价值现实分析 | 第133-137页 |
·农村体育发展的动力 | 第133-134页 |
·历史选择的结果 | 第134-137页 |
·农村体育价值取向的变迁 | 第137-146页 |
·变迁力量来源的多元化 | 第137-138页 |
·变迁历程的时代性 | 第138-144页 |
·变迁结果的进步性 | 第144-146页 |
·不同层面的农村体育价值取向 | 第146-152页 |
·居民视角:微观层面的价值取向 | 第146-148页 |
·学者视角:中观层面的价值取向 | 第148-149页 |
·政府视角:宏观层面的价值取向 | 第149-151页 |
·不同视角下的农村体育价值取向差异性 | 第151-152页 |
·价值关怀:农民体育价值取向一种应然选择 | 第152-155页 |
·兼顾"本体性"、"工具性"价值取向 | 第152-153页 |
·确立"以人为本"农村体育价值理念 | 第153-154页 |
·强化农村体育对农村居民的精神关照 | 第154-155页 |
·小结 | 第155-156页 |
第7章 农村体育组织管理 | 第156-186页 |
·农村体育组织化的现实意义 | 第157-160页 |
·农村体育发展力量 | 第157-158页 |
·农村体育发展趋势 | 第158-160页 |
·农村体育组织管理体系历时考察 | 第160-169页 |
·政府组织与民兵组织相结合(1949年-1966年) | 第160-161页 |
·政治组织与知识青年相结合(1966年-1976年) | 第161-163页 |
·政府组织与体育社团相结合(1978年-至今) | 第163-166页 |
·建国以来农村体育组织管理体系启示 | 第166-169页 |
·农村体育组织制度体系现实解析 | 第169-182页 |
·组织管理地域差异明显 | 第170-172页 |
·组织管理需要多部门联动 | 第172-173页 |
·组织管理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 | 第173-182页 |
·农村体育组织管理体系成功经验 | 第182-185页 |
·政府与社会:引力与推力 | 第182-183页 |
·社会精英:中坚力量 | 第183-184页 |
·组织活力:制度创新 | 第184-185页 |
·小结 | 第185-186页 |
第8章 结论 | 第186-194页 |
·树立农村体育主体意识,重视农村体育主体结构复杂性 | 第186-187页 |
·倡导农村体育文化多样性,尊重农村体育主体多样化选择 | 第187-189页 |
·利用农村体育时空扩展态势,消除农村体育时空障碍 | 第189-190页 |
·认可农村体育价值取向差异,构建农村体育多元化价值取向 | 第190-191页 |
·发挥政府性组织管理体系引导,积极培育社会性组织管理体系 | 第191-1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4-203页 |
后记 | 第203-20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