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主要符号表 | 第8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31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·肿瘤自发消退现象及肿瘤全身热疗治癌机理 | 第15-18页 |
·肿瘤免疫学机理 | 第17-18页 |
·热疗的细胞毒性作用 | 第18页 |
·全身热疗方法及血管介入式微创医疗手段研究进展 | 第18-25页 |
·临床用全身热疗设备 | 第18-22页 |
·血管介入式微创医疗手段研究进展 | 第22-25页 |
·全身热疗方法所涉及生物传热学问题 | 第25-29页 |
·分析全身热疗过程的传热传质数学模型 | 第25-26页 |
·全身热疗过程体温调控数学模型 | 第26-29页 |
·本文工作的主要内容 | 第29-31页 |
第二章 基于血管介入式加热的微创性全身热疗方法 | 第31-57页 |
·引言 | 第31-33页 |
·基于Pennes生物传热方程评估典型全身热疗方法加热效果 | 第33-40页 |
·理论模型的建立 | 第33-36页 |
·模型求解 | 第36-40页 |
·血管介入式微创性肿瘤全身热疗方法 | 第40-50页 |
·血管介入式微创性肿瘤全身热疗方法的提出 | 第40-41页 |
·实验研究 | 第41-43页 |
·加热探针加热能力评估试验 | 第43页 |
·探针热损伤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测定 | 第43-45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45-48页 |
·讨论 | 第48-50页 |
·肿瘤细胞热损伤速速率过程及机理剖析 | 第50-56页 |
·肿瘤细胞热损伤速率理论 | 第50-51页 |
·肿瘤细胞热损伤失活问题理论评估 | 第51-5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三章 基于房室模型及人体热平衡方程的全身热疗剂量的理论评估 | 第57-87页 |
·引言 | 第57页 |
·基于房室模型的典型全身热疗方法加热效率理论评估 | 第57-77页 |
·数学建模 | 第60-66页 |
·房室模型 | 第60-61页 |
·基于房室模型的全身热疗方法数学建模 | 第61-63页 |
·血液和组织间的对流换热 | 第63-64页 |
·不同组织间传导换热 | 第64-65页 |
·和环境间的换热量计算 | 第65页 |
·呼吸散热损失 | 第65-66页 |
·体温调节系统 | 第66-67页 |
·模型求解 | 第67-72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72-77页 |
·基于人体热平衡方程的全身热疗剂量理论评估 | 第77-86页 |
·用于全身热疗剂量评估的人体热平衡方程 | 第78-79页 |
·机体从正常体温升至治疗温度(42℃)需热量 | 第79-82页 |
·新陈代谢产热量 | 第82-83页 |
·人体向周围环境的散热量 | 第83-84页 |
·全身热疗设备输入能量 | 第84-85页 |
·讨论 | 第85-8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6-87页 |
第四章 血管介入加热式全身热疗设备的研制及性能评估 | 第87-126页 |
·引言 | 第87-88页 |
·探针温度监测功能的基本原理 | 第88-90页 |
·探针在仿真人体血流条件下功率-温度关系实验研究 | 第90-95页 |
·微螺旋加热探针电阻-温度关系的标定 | 第90-92页 |
·加热过程中模拟血流内探针温度的测定 | 第92-95页 |
·结果和讨论 | 第95-103页 |
·HN-I 型探针生物相容性涂层材料及加工工艺研究 | 第103-106页 |
·生物相容性涂层材料选择 | 第103-104页 |
·生物相容性涂层加工工艺过程 | 第104-106页 |
·HN-Ⅱ型探针的研制 | 第106-111页 |
·HN-Ⅱ型探针的特点 | 第106-108页 |
·HN-Ⅱ型探针内部均温流体灌注和低阻抗传输线制作 | 第108-111页 |
·HR-II 型探针表面温度预测 | 第111-114页 |
·血管介入式全身热疗设备硬件系统 | 第114-116页 |
·硬件系统组成 | 第114页 |
·信息存储 | 第114-115页 |
·人机交互 | 第115页 |
·电源及功耗 | 第115页 |
·系统调试 | 第115-116页 |
·血管介入式全身热疗设备软件设计 | 第116-118页 |
·系统软件架构 | 第116-117页 |
·温度、功率信息的采集和处理 | 第117-118页 |
·血管介入式全身热疗系统性能评估 | 第118-120页 |
·测试系统的组成 | 第118-119页 |
·系统性能测试 | 第119-120页 |
·实验结果和讨论 | 第120-12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25-126页 |
第五章 血管介入加热式全身热疗方法动物实验研究 | 第126-138页 |
·引言 | 第126页 |
·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126-130页 |
·实验动物 | 第126页 |
·实验设备和材料 | 第126-127页 |
·动物实验研究 | 第127-130页 |
·动物实验结果 | 第130-134页 |
·讨论 | 第134-13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37-138页 |
第六章 血管内空间加热技术 | 第138-147页 |
·引言 | 第138页 |
·血管内空间加热技术 | 第138-145页 |
·血管内激光和微波加热技术 | 第138-139页 |
·血管内激光加热方法数学模型 | 第139-141页 |
·模型求解 | 第141-142页 |
·结果和讨论 | 第142-14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45-147页 |
第七章 全身热疗中典型低温脑保护方法降温速率理论评估 | 第147-161页 |
·引言 | 第147页 |
·血管内冷却方法降温效果理论评估 | 第147-153页 |
·血管内降温方法 | 第147-148页 |
·血管内降温方法数学模型 | 第148-150页 |
·血管内导管冷却系统冷却能力评估 | 第150-152页 |
·血管内导管冷却系统脑部降温速率评估 | 第152-153页 |
·体表冷却降温方法降温效果理论评估 | 第153-160页 |
·体表冷却降温方法数学模型 | 第153-155页 |
·模型求解 | 第155-156页 |
·结果 | 第156-159页 |
·讨论 | 第159-16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60-161页 |
第八章 全文总结及进一步工作 | 第161-165页 |
·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贡献 | 第161-163页 |
·未来工作的展望 | 第163-1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5-181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81-182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(或待发表)的论文目录 | 第182-183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| 第183-18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184-185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奖励 | 第185-186页 |
致谢 | 第186-1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