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园艺论文--多年生菜类论文--竹笋论文

版纳甜龙竹遗传多样性及笋用林高效培育技术研究

摘要第1-8页
ABSTRACT第8-19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9-36页
   ·引言第19-21页
     ·研究背景第20页
     ·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0-21页
     ·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第21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第21-30页
     ·竹类植物遗传多样性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·国外竹类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·国内竹类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第23页
       ·AFLP 在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第23-24页
     ·竹类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第24-27页
     ·笋用林高效培育研究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·笋用丰产林结构控制第28页
       ·生境控制研究第28-30页
   ·版纳甜龙竹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第30-32页
     ·国外研究现状第30-31页
     ·国内研究现状第31-32页
     ·研究评述第32页
   ·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第32-34页
     ·研究目标第32页
     ·主要研究内容第32-34页
   ·研究技术路线第34页
   ·实验步骤和整体安排第34-36页
第二章 版纳甜龙竹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第36-52页
   ·材料和方法第36-42页
     ·供试材料第36-39页
     ·主要仪器和试剂第39页
     ·试验方法第39-42页
   ·结果第42-49页
     ·DNA 提取及检测结果第42页
     ·AFLP 体系的建立与优化结果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·模版DNA 的准备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·酶切与连接第43-45页
     ·多态性位点比率(PPL)结果与遗传多样性分析第45页
     ·物种和居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第45-46页
     ·版纳甜龙竹居群个体遗传相似性系数和聚类分析第46-48页
     ·版纳甜龙竹居群的遗传分化第48页
     ·居群间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及UPGMA 聚类分析第48-49页
   ·小结第49-52页
     ·影响版纳甜龙竹AFLP 分析的主要因素第49-50页
     ·版纳甜龙竹居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第50-51页
     ·版纳甜龙竹8 个居群的遗传距离与Mental 检验第51页
     ·居群间基因分化系数GSt 与基因流第51-52页
第三章 版纳甜龙竹竹笋物理性状和品质分析第52-63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52-54页
     ·实验材料第52页
     ·方法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·感官品质评价方法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·径粗和可食用率测定第53页
       ·水分、灰分、总糖、总脂、粗纤维、总氮含量测定第53页
       ·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析第53页
       ·矿质元素的测定第53页
       ·蛋白质、氨基酸质量评价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·数据处理第54页
     ·实验仪器和试剂第54页
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54-60页
     ·版纳甜龙竹笋的物理性状第54-55页
     ·版纳甜龙竹笋与其他笋的感官评价比较第55-56页
     ·版纳甜龙竹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第56页
     ·版纳甜龙竹鲜笋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第56-57页
     ·版纳甜龙竹鲜笋的氨基酸含量第57-58页
     ·版纳甜龙竹鲜笋蛋白质的氨基酸质量第58-59页
     ·版纳甜龙竹笋不同部位营养特征分析第59-60页
   ·小结第60-63页
第四章 版纳甜龙竹生物学特性与发笋规律研究第63-72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63-64页
     ·试验地概况与材料第63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第63-64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64-71页
     ·发笋成竹规律研究第64-69页
       ·发笋时间和数量规律第64页
       ·退笋的时间和数量规律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·不同笋期的发笋成竹情况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·不同秆龄的发笋成竹情况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·不同坡位对发笋、成竹数量的影响第68页
       ·不同坡向对发笋、成竹数量的影响第68-69页
     ·版纳甜龙竹高生长节律研究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·笋-幼竹生长节律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·版纳甜龙竹笋-幼竹昼夜生长量比较第70-71页
   ·小结第71-72页
第五章 版纳甜龙竹笋用林丰产结构研究第72-78页
   ·试验地概况及试验材料第72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72-73页
   ·结果分析第73-76页
     ·年龄结构对竹林产量的影响第73页
     ·丛立竹数与笋产量第73-74页
     ·丛立竹数和冠幅相关方程的建立第74-75页
     ·竹林密度与笋产量第75-76页
   ·小结第76-78页
第六章 版纳甜龙竹笋用林经营管理技术研究第78-94页
   ·试验地概况第78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78-80页
     ·试验材料第78页
     ·试验设计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·不同施肥措施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·培土厚度第79页
       ·留养母竹第79页
       ·不同垦复措施试验第79页
     ·出笋量及笋形态指标测定第79页
     ·经济效益分析第79-80页
     ·竹笋营养成分测定第80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80-91页
     ·版纳甜龙竹施肥效益研究第80-86页
       ·不同施肥处理笋期因子比较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·不同施肥处理鲜笋产量比较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·不同施肥处理退笋、经济笋的比较第82页
       ·不同施肥处理经济效益分析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·不同施肥处理竹笋N、P、K 含量比较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·不同施肥处理笋营养成分含量比较第84-86页
     ·留母时间对出笋量及新竹大小的影响第86页
     ·培土高度效益研究第86-89页
       ·培土高度对竹笋形态品质的影响第86页
       ·培土高度对出笋量的影响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·笋营养成分分析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·经济效益分析第88-89页
     ·不同垦覆施肥措施对版纳甜龙竹发笋的影响第89-91页
       ·笋产量和个体重量的影响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·不同垦复施肥措施对版纳甜龙竹退笋、经济笋的影响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·经济效益分析第91页
   ·小结第91-94页
第七章 结论与讨论第94-102页
   ·结论第94-95页
     ·版纳甜龙竹的AFLP 分子标记第94页
     ·版纳甜龙竹竹笋物理性状与品质研究第94页
     ·版纳甜龙竹生物学特性与发笋规律研究第94页
     ·版纳甜龙竹笋用林丰产结构研究第94-95页
     ·版纳甜龙竹笋用林经营管理技术研究第95页
       ·施肥措施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第95页
       ·不同留养母竹时间对笋产量与新成竹质量的影响第95页
       ·培土高度对笋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第95页
       ·垦覆措施对笋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第95页
   ·讨论第95-100页
     ·版纳甜龙竹的遗传多样性与系统位置第95-96页
     ·版纳甜龙竹居群间基因分化系数GSt 与基因流第96-97页
     ·版纳甜龙竹遗传多样性分析对于引种保存的指导意义第97页
     ·版纳甜龙竹笋营养成分与发笋规律第97-98页
     ·版纳甜龙竹笋用林立竹结构第98-99页
     ·版纳甜龙竹笋用林高效培育技术研究第99-100页
   ·论文的创新点第100-101页
   ·展望第101-102页
参考文献第102-113页
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113-115页
致谢第115页

论文共11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血管介入技术的肿瘤全身热疗方法研究
下一篇: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反向遗传学系统的建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