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缩略词表 | 第8-9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9-22页 |
·植物数量性状的分子遗传分析 | 第9-12页 |
·数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位点(Quantative Trait Locus,QTL) | 第9-11页 |
·QTL图谱定位的原理 | 第11-12页 |
·QTL定位的步骤 | 第12页 |
·维生素E的研究 | 第12-21页 |
·维生素E的研究 | 第13-15页 |
·维生素E在植物体内的合成途径 | 第15-17页 |
·植物维生素E代谢工程 | 第17-20页 |
·植物维生素E的QTL研究 | 第20页 |
·测定维生素E方法的研究进展 | 第20-21页 |
·油菜维生素E的研究 | 第21页 |
·本实验的研究意义 | 第21-22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2-25页 |
·材料 | 第22页 |
·试验材料和分析群体 | 第22页 |
·田间试验 | 第22页 |
·种子中维生素E含量的测定及分析的方法 | 第22-25页 |
·样品处理方法一 | 第22-23页 |
·样品处理方法二 | 第23页 |
·高效液相色谱的条件 | 第23页 |
·生育酚基本数据分析 | 第23页 |
·QTL分析 | 第23-24页 |
·遗传效应和遗传位点互作分析 | 第24页 |
·QTL区间和对应可能候选基因分析 | 第24-25页 |
·TN遗传图谱上QTL与拟南芥QTL比较作图 | 第24页 |
·QTL区间对应合成维生素E候选基因的确定 | 第24-25页 |
3 结果和分析 | 第25-58页 |
·影响油菜种子维生素E测定的因素 | 第25-30页 |
·影响油菜种子样品处理的因素 | 第25-27页 |
·浸体液——正己烷的挥发 | 第25-26页 |
·样品测量值的矫正 | 第26页 |
·浸提时间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·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油菜籽中维生素E含量 | 第27-30页 |
·油菜籽中维生素E异构体的定性分析 | 第27-28页 |
·流动相的选择 | 第28页 |
·流速的选择 | 第28页 |
·α、β、γ、δ-生育酚工作曲线 | 第28-29页 |
·回收率试验 | 第29页 |
·精密度试验 | 第29-30页 |
·TN群体和RC-F_2群体油菜种子中维生素E合成的情况 | 第30-37页 |
·环境对维生素E各组分合成的影响 | 第30-37页 |
·环境对α-生育酚合成量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·环境对γ-生育酚合成量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·环境对总生育酚合成量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·环境对α-/γ-生育酚比值的影响 | 第34页 |
·环境对TN DH群体种子中维生素E合成的影响 | 第34-36页 |
·荆州环境下,TN DH与RC-F_2两个群体的种子中合成维生素E的比对分析 | 第36-37页 |
·不同遗传背景的种质资源的维生素E含量的比较 | 第37-39页 |
·TN全基因组种子维生素E QTL定位结果 | 第39-58页 |
·QTL在基因组中的不均衡分布 | 第44-49页 |
·9号连锁群上的QTL簇——QtcA09 | 第47-48页 |
·7号连锁群上的QTL簇——QtcA07 | 第48-49页 |
·全基因组互作位点检测结果 | 第49-52页 |
·TN群体中的QtcA07与拟南芥和甘蓝型油菜的QTL比较 | 第52-54页 |
·Hpt1标记的定位 | 第54-56页 |
·BC_4F_2的构建 | 第56-58页 |
4.讨论 | 第58-62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58-59页 |
·本实验的优点 | 第59-60页 |
·测量方法的改进 | 第59页 |
·采用QTL方法进行研究 | 第59页 |
·选择了甘蓝型油菜作为研究的亲本 | 第59-60页 |
·将维生素E合成代谢途径上的酶基因与QTL研究结合并定位 | 第60页 |
·一些令人思考的问题 | 第60-62页 |
·TN DH群体的维生素E各性状同环境关系的研究 | 第60页 |
·白菜型油菜α-生育酚的合成量远远低于甘蓝型油菜合成量 | 第60页 |
·油菜中维生素E合成的杂种优势的研究 | 第60-61页 |
·Hpt1标记的定位对QTL贡献值毫无影响 | 第61页 |
·教训 | 第61-62页 |
5 展望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附录 | 第70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