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禾谷类作物论文--稻论文

华201S和华恢2185的白叶枯病抗性改良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9页
ABSTRACT第9-11页
缩略词表第11-12页
第一章 文献综述第12-22页
 1 水稻白叶枯病第12-14页
   ·水稻白叶枯病概述第12页
   ·水稻白叶枯病症状第12-13页
   ·水稻白叶枯病菌病原菌第13页
   ·Xoo致病型的划分第13-14页
 2 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第14-16页
   ·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遗传研究第14-16页
   ·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分子定位与克隆第16页
 3 分子标记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第16-19页
   ·分子标记第16-17页
   ·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第17页
   ·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第17-19页
     ·系谱法育种第18页
     ·回交育种第18-19页
     ·基因聚合第19页
     ·全基因组选择第19页
 4 杂交水稻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第19-20页
 5 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0-22页
第二章 华201S的白叶枯病抗性改良第22-35页
 1 引言第22页
 2 材料与方法第22-25页
   ·实验材料第22-23页
     ·亲本及对照材料来源第22页
     ·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第22-23页
     ·水稻白叶枯病病原菌菌株第23页
   ·实验方法第23-25页
     ·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路线第23-24页
     ·稳定株系的分期播种第24页
     ·菌株培养及接种方法第24-25页
     ·白叶枯病的抗性鉴定标准第25页
 3 结果分析第25-35页
   ·抗白叶枯病华201S等基因系的选择第25-32页
     ·BC_3F_1代白叶枯病田间抗性鉴定第25-26页
     ·华201S等基因系的抗性基因分子标记选择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·BC_3F_2代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选择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·运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聚合Xa7和Xa21基因第27页
     ·抗白叶枯病华201S等基因系的农艺性状考察第27-28页
     ·抗白叶枯病华201S等基因系的白叶枯病抗性考察第28-32页
   ·抗白叶枯病新不育系的选择第32-35页
     ·抗白叶枯病新不育系的农艺性状考察第32页
     ·抗白叶枯病新不育系的白叶枯抗性考察第32-35页
第三章 华恢2185的白叶枯病抗性改良第35-67页
 1 引言第35页
 2 实验材料和方法第35-39页
   ·转育材料第35页
   ·技术路线第35-36页
   ·株系选择和抗性鉴定第36-37页
   ·配合力分析第37-38页
   ·中选株系的稻米质分析第38-39页
 3 结果分析第39-67页
   ·绝选分别含有Xa21与Xa7基因的华恢2185等基因系株系第39-40页
     ·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绝选纯合株系第39页
     ·BC_3F_3代株系的白叶枯病抗性表现第39-40页
   ·白叶枯病田间抗性鉴定第40-46页
     ·BC_3F_5代株系的白叶枯病抗性表现第40-43页
     ·以华8935为母本配制的杂交组合的抗性表现第43-44页
     ·以天丰A为母本的杂交组合的抗性表现第44-46页
   ·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抗病基因第46页
   ·BC_3F_5株系的稻米品质分析第46-48页
   ·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第48-67页
     ·第一组杂交组合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第49-58页
       ·配合力方差分析第49页
       ·不育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效应方差分析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·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效应方差分析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·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·竞争优势分析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·超父优势分析第56-58页
     ·第二组杂交组合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第58-67页
       ·配合力方差分析第58页
       ·不育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效应方差分析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·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效应方差分析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·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第60-64页
       ·竞争优势分析第64页
       ·超父优势分析第64-67页
第四章 小结与讨论第67-70页
 1 小结第67页
 2 讨论第67-70页
   ·杂交水稻抗性改良的对象第67-68页
   ·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表达第68-70页
     ·寄主品种与抗性第68-69页
     ·生育期与抗性第69页
     ·环境条件与抗性第69-70页
参考文献第70-77页
附录第77-84页
致谢第84页

论文共8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利用钻孔法对在役桥梁进行有效预应力的估计
下一篇:甘蓝型油菜基因组中控制种子维生素E含量QTL的检测和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