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伦理学(道德哲学)论文--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--伦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论文--道德与社会论文

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与建构

中文摘要第1-10页
英文摘要第10-12页
第1章 前言第12-40页
 第1节 时代背景:当代道德认同的危机第12-16页
  一、认同的两个向度第12-13页
  二、自我认同与深层危机第13-15页
  三、社会认同与表层危机第15-16页
 第2节 理论背景:道德同一性的人性论思考第16-20页
  一、人的本体属性:人性的占有第16-18页
  二、道德同一性的人性观第18-20页
 第3节 选题缘由、意义、方法第20-26页
  一、选题缘由第20-22页
  二、研究意义第22-23页
  三、研究目标与方法第23-25页
  四、本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和创新之处第25页
  五、本研究的假设第25-26页
 第4节 国内外道德同一性研究现状第26-31页
  一、道德同一性思想来源第26-28页
  二、国外主要研究成果第28-31页
  三、国内研究现状第31页
 第5节 道德同一性的相关研究与质疑第31-40页
  一、哈特的道德同一性思想第31-35页
  二、尤尼斯等人的研究第35-36页
  三、道德同一性的研究存疑第36-40页
第2章 道德同一性的理论回溯与展望第40-56页
 第1节 道德同一性思想的理论探源第40-45页
  一、哲学语境中的道德同一性探索第40-42页
  二、伦理学语境中的道德同一性探索第42-43页
  三、社会学语境中的道德同一性探索第43-45页
 第2节 道德自我研究的回顾第45-49页
  一、西方道德自我的研究第45-47页
  二、国内道德自我的研究第47-48页
  三、有关道德信仰、良心的发展研究第48-49页
 第3节 道德同一性:当代道德动机的视角第49-56页
  一、传统道德动机观的理论与实证思考第50-53页
  二、道德同一性:当代道德动机的整合观第53-54页
  三、简要启示第54-56页
第3章 道德同一性的概念、结构与成分第56-69页
 第1节 同一性的考察与道德同一性第56-62页
  一、“同一性”的考察第56-57页
  二、“道德自我”的考察第57-59页
  三、道德同一性涵义第59-62页
 第2节 相关概念的释义与界定第62-64页
  一、自我同一性与道德同一性第62页
  二、社会同一性与道德同一性第62-63页
  三、良心与道德同一性第63-64页
 第3节 道德同一性的结构第64-65页
  一、自我同一性第64页
  二、道德责任判断第64-65页
  三、自我一致性第65页
 第4节 道德同一性表现成分第65-69页
  一、道德同一性的两个维度第65-66页
  二、道德同一性表现形式第66-69页
第4章 道德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第69-86页
 第1节 自我同一性形成与发展第69-72页
  一、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第69-70页
  二、自我同一性形成中的危机第70-72页
 第2节 道德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第72-86页
  一、来自文化心理学的思考第72-75页
  二、来自传统道德自我发展理论的思考第75-79页
  三、布雷西的道德同一性第79-82页
  四、道德同一性的形成和发展第82-86页
第5章 道德同一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第86-102页
 第1节 影响道德同一性形成的模型第87-88页
  一、哈特的模型第87-88页
  二、模型的启发第88页
 第2节 内环境的影响第88-92页
  一、自我同一性的影响第88-90页
  二、人格与自尊的影响第90-92页
  三、道德判断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第92页
 第3节 外环境的影响第92-102页
  一、社会机构与背景第92-95页
  二、道德同一性的重要过渡客体第95-100页
  三、道德机会的影响第100-102页
第6章 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心理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第102-143页
 第1节 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问卷修订第102-109页
  一、关于道德同一性的操作性定义第102-103页
  二、对象与方法第103-104页
  三、结果分析第104-108页
  四、小结第108-109页
 第2节 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心理发展特点第109-116页
  一、道德同一性心理发展趋势第109-110页
  二、道德同一性的性别与年级差异第110-111页
  三、父母文化与父母职业对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影响第111-115页
  四、结论第115-116页
 第3节 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16-143页
  一、家庭教养方式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第116-126页
  二、自尊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第126-130页
  三、自我和谐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第130-135页
  四、道德判断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第135-138页
  五、研究结论第138-143页
第7章 道德同一性的实证研究第143-153页
 第1节 基于青少年献血者的榜样研究第143-146页
  一、对象与方法第143页
  二、结果分析第143-145页
  三、关于献血的访谈第145-146页
  四、结论第146页
 第2节 基于青少年道德特质认同的分析第146-153页
  一、问题的提出第146-147页
  二、研究设计第147页
  三、结果与讨论第147-151页
  四、结果启示第151-153页
第8章 道德同一性的建构与培育第153-170页
 第1节 道德同一性的建构第153-163页
  一、建构主义的观点第153-155页
  二、道德同一性的个体建构观第155-159页
  三、道德同一性的社会建构观第159-163页
 第2节 “社会服务学习”:道德同一性的行动研究第163-166页
  一、“社会服务学习”的理论渊源与含义第163-164页
  二、“社会服务学习”对道德同一性建构的启示第164-166页
 第3节 道德同一性建构的德育路径选择第166-170页
  一、当前的道德信仰教育第166-167页
  二、自我同一性的辅导第167-168页
  三、提供道德上的指南针第168-169页
  四、树立道德同一性获得范型第169-170页
结语第170-173页
参考文献第173-184页
附录第184-195页
后记第195页

论文共19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“分”与伦理--先秦儒家治世伦理的一种解读视角
下一篇:身体思维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