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我国及世界各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 | 第10-30页 |
·中国电子政务现状分析 | 第10-18页 |
·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思路和框架 | 第10-11页 |
·确立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思想 | 第10-11页 |
·加紧顶层设计与总体框架研究 | 第11页 |
·贯彻和深化国家信息化战略总体部署,启动“十一五”时期电子政务发展规划 | 第11页 |
·政务网络基础设施发展 | 第11-12页 |
·政府网站建设现状 | 第12-13页 |
·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建成 | 第13页 |
·政府网站覆盖面情况 | 第13页 |
·重点业务系统建设情况 | 第13-15页 |
·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| 第15-16页 |
·政务信息公开应突出亮点 | 第15页 |
·基础信息库建设取得进展 | 第15-16页 |
·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开始起步,各级政府在信息资源整合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| 第16页 |
·电子政务发展环境的现状 | 第16-18页 |
·信息基础设施快速发展,为电子政务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| 第16-17页 |
·法律法规、标准规范建设取得进展,但整体滞后于电子政务发展需要 | 第17页 |
·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建设稳步推进 | 第17-18页 |
·宣传培训工作扎实开展 | 第18页 |
·各国电子政务进展与启示 | 第18-26页 |
·美国电子政务进展 | 第18-21页 |
·加拿大电子政务进展 | 第21页 |
·英国电子政务进展 | 第21-23页 |
·日本电子政务进展 | 第23-25页 |
·新加坡电子政务进展 | 第25-26页 |
·国外电子政务建设经验及启示 | 第26-30页 |
·改善对企业和公众服务是普遍目标选择 | 第26页 |
·电子政务的发展普遍与政府改革紧密地结合 | 第26-27页 |
·政府统一规划制定技术标准 | 第27页 |
·设立专职机构对政府业务进行分类,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 | 第27-28页 |
·由易到难分阶段实施 | 第28页 |
·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以及对信息安全和隐私的有效保护 | 第28页 |
·提向全体国民的电子政务应用水平 | 第28-30页 |
第二章 电子政务建设的相关理论的综述 | 第30-37页 |
·国际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的研究 | 第30-31页 |
·分类测评各项指标的方法 | 第30-31页 |
·重点测评两大类指标的方法 | 第31页 |
·基础设施的技术指标 | 第31-33页 |
·灵活(Flexibility),以适应快速变动的信息环境 | 第31-32页 |
·可升级(Scalability),以此来为公民和企业不断变动、不可预测的需求提供服务 | 第32页 |
·可靠(Reliability),以保障最终用户的安全、连贯性和实用性 | 第32-33页 |
·软硬件综合的指标体系 | 第33-35页 |
·政府网站的绩效测评 | 第33-34页 |
·起步层次(EmergingPresence) | 第33页 |
·提升层次(EnhancedPresence) | 第33页 |
·交互层次(InteractivePresence) | 第33页 |
·政务处理层次(TransactionalPresence) | 第33-34页 |
·无缝隙或完全整合层次(Seamlessorfullyintegrated) | 第34页 |
·基础设施的绩效测评 | 第34页 |
·人力资源的绩效测评 | 第34-35页 |
·关注全社会的网络绩效 | 第35页 |
·基本的评估准则 | 第35-37页 |
第三章 中国电子政务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7-41页 |
·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优势分析 | 第37-38页 |
·人力资源储备的现状分析 | 第37页 |
·个人计算机总量的现状分析 | 第37-38页 |
·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劣势分析 | 第38-41页 |
·中国人均计算机数量的现状分析 | 第38页 |
·中国公众的信息素质现状分析 | 第38-39页 |
·提供电子服务的水平现状分析 | 第39页 |
·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9-41页 |
第四章 我国电子政务体系建构的若干对策 | 第41-49页 |
·政务网络平台发展模式 | 第41-43页 |
·利用公共电信运营商的传输线路,构建政务网络平台 | 第41页 |
·采用互联网虚拟专网的方式组建政务网络 | 第41-42页 |
·加强与电信运营商的深度合作 | 第42-43页 |
·政务网络平台业务应用 | 第43-45页 |
·门户网站建设和管理 | 第43页 |
·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| 第43-44页 |
·重要业务应用系统 | 第44-45页 |
·提升政务网络平台管理与服务能力 | 第45-46页 |
·完善运维管理机构 | 第45-46页 |
·网络管理、运维服务 | 第45页 |
·数据交换与服务 | 第45页 |
·安全服务 | 第45页 |
·客户服务 | 第45-46页 |
·创新管理与服务体制 | 第46页 |
·政务网络平台发展趋势 | 第46-49页 |
·走向统一和融合 | 第46-47页 |
·分类整合起步,构建基础环境 | 第47页 |
·尊重部门差异,推动互联互通 | 第47页 |
·发展存量优势,促进资源共享 | 第47页 |
·业务需求主导,建设小步快走 | 第47页 |
·服务各级政府网站 | 第47-48页 |
·重点建设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中心 | 第48页 |
·支持政务协同和业务流程优化 | 第48-49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| 第49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