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矫正机制的内涵及其研究 | 第10-18页 |
·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矫正机制的相关概念解析 | 第10-12页 |
·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内涵 | 第10页 |
·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矫正机制的科学内涵 | 第10-12页 |
·完善执行偏差矫正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| 第12-13页 |
·为实现政策目标提供保证 | 第12页 |
·提高政府政绩,保障政府的权威性 | 第12-13页 |
·有利于政府实现“治理”与“善治” | 第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3-18页 |
·西方学界研究政策执行的成果综述 | 第13-15页 |
·中国学界研究政策执行的成果综述 | 第15-18页 |
第二章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矫正机制的相关理论分析及系统模式 | 第18-23页 |
·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矫正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| 第18-22页 |
·政府改革理论 | 第18-20页 |
·注重利益因素的影响 | 第18-19页 |
·主体呈多元化趋势 | 第19-20页 |
·重视公共服务的效率 | 第20页 |
·管理控制理论 | 第20-22页 |
·组织运行需要监督 | 第21页 |
·引入激励机制 | 第21-22页 |
·我国公共政策有效执行机制构建的系统模式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矫正机制的应然和实然分析 | 第23-36页 |
·我国完善的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矫正机制的应然分析 | 第23-30页 |
·健全的公共政策执行的专家咨询机制 | 第23-25页 |
·确保专家咨询机构的独立性 | 第23-24页 |
·大力扶持各类型民间咨询机构 | 第24页 |
·建立完善的专家决策咨询的组织管理机制 | 第24页 |
·推动专家咨询制度化、法制化 | 第24-25页 |
·健全的公共政策执行的沟通协调机制 | 第25-27页 |
·重视全面沟通 | 第25-26页 |
·建立专门沟通机构,畅通沟通渠道 | 第26页 |
·建立运转有序的信息沟通网络 | 第26-27页 |
·完善政治沟通制度 | 第27页 |
·健全的公共政策执行监督机制 | 第27-29页 |
·保证专门监督机构的独立地位 | 第28页 |
·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 | 第28-29页 |
·落实和完善各项社会监督制度 | 第29页 |
·健全的公共政策执行的评估机制 | 第29-30页 |
·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矫正机制的实然分析 | 第30-36页 |
·专家咨询机制不完善 | 第30-31页 |
·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 | 第31-32页 |
·政策执行监督机制不完善 | 第32-34页 |
·政策执行评估机制不完善 | 第34-36页 |
第四章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矫正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6-44页 |
·相关主体因素 | 第36-39页 |
·相关主体缺乏认知能力和管理能力 | 第36-37页 |
·相关主体政治社会化程度不高 | 第37页 |
·相关主体单一 | 第37-38页 |
·相关主体受利益驱使 | 第38-39页 |
·组织体系设置不合理 | 第39-40页 |
·纵向的层级结构互相制约 | 第39页 |
·横向的职能机构交叉重叠 | 第39-40页 |
·缺少规范、有效的制度保障 | 第40-41页 |
·缺乏资源保障 | 第41-44页 |
·财物资源匮乏 | 第41-42页 |
·信息资源匮乏 | 第42-44页 |
第五章 完善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机制的对策 | 第44-54页 |
·优化相关主体,为机制运行提供人力保障 | 第44-47页 |
·提高相关主体的素质 | 第44页 |
·构建完善、有效的激励机制 | 第44-45页 |
·采用竞争机制,主体多元化发展 | 第45-46页 |
·满足相关主体合理的利益要求 | 第46-47页 |
·改善组织体系,为机制运行提供体制性保障 | 第47-49页 |
·优化政策执行组织纵向的权力配置 | 第47-48页 |
·优化政策执行组织横向的权力配置 | 第48-49页 |
·完善制度建设,为机制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| 第49-51页 |
·完善机制内部的有关制度 | 第49-50页 |
·建立有效的政策执行偏差矫正机制的控制制度 | 第50页 |
·建立信息公开、透明的制度 | 第50页 |
·建立民意的整合、反馈制度 | 第50-51页 |
·加大资源投入,为机制的运行提供后勤保障 | 第51-54页 |
·加大财物资源投入 | 第51-52页 |
·加强信息资源配置 | 第52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58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