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前言 | 第11-16页 |
| 第一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16-21页 |
| ·参试品种 | 第16页 |
| ·实验地概况 | 第16页 |
| ·实验设计 | 第16页 |
| ·田间管理 | 第16-17页 |
| ·测定项目及方法 | 第17-21页 |
| ·甘蔗抗旱性及抗寒性的测定项目 | 第17-20页 |
| ·叶绿素的测定(抗旱性测定方法与抗寒性相同) | 第17页 |
| ·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| 第17-18页 |
| ·丙二醛的测定(同用于抗旱性和抗寒性研究) | 第18页 |
| ·游离脯氨酸的测定(同用于抗旱性和抗寒性研究) | 第18页 |
| ·细胞膜透性的测定(同用于抗旱性和抗寒性研究) | 第18页 |
| ·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| 第18-19页 |
| ·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| 第19页 |
| ·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 | 第19页 |
| ·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活性的测定(同用于抗旱性和抗寒性研究) | 第19-20页 |
| ·农艺性状的调查 | 第20页 |
| ·经济性状的调查 | 第20页 |
| ·甘蔗品质分析 | 第20-21页 |
| 第二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21-46页 |
| ·农艺性状的分析 | 第21-22页 |
| ·发株率 | 第21页 |
| ·伸长速度 | 第21-22页 |
| ·与抗旱性有关的一些生化指标 | 第22-34页 |
| ·各品种+1叶片丙二醛含量的比较 | 第22-23页 |
| ·各品种+1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 | 第23-24页 |
| ·各品种+1叶片过氧化氢酶活性比较 | 第24-25页 |
| ·各品种+1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比较 | 第25-27页 |
| ·各品种+1叶片脯氨酸含量的比较 | 第27-28页 |
| ·各品种+1叶的细胞膜透性比较 | 第28-29页 |
| ·根系伤流量 | 第29页 |
| ·各品种+1叶片可溶性糖含量 | 第29-30页 |
| ·青叶率 | 第30-31页 |
| ·各品种+1叶绿素含量比较 | 第31-32页 |
| ·各品种+1叶片相对含水量比较 | 第32-33页 |
| ·抗旱性的综合比较 | 第33-34页 |
| ·抗寒性有关的一些生化指标 | 第34-40页 |
| ·不同低温处理下各品种+1叶的电解质外渗率比较 | 第34-35页 |
| ·不同温度处理下脯氨酸含量变化的比较 | 第35-36页 |
| ·不同低温下丙二醛含量变化的比较 | 第36-37页 |
| ·不同温度处理下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的比较 | 第37-38页 |
| ·不同低温处理下各个品种+1叶片叶绿素含量 | 第38-39页 |
| ·抗寒性的综合比较 | 第39-40页 |
| ·经济性状 | 第40-46页 |
| ·产量性状 | 第40-41页 |
| ·蔗茎产量 | 第41-42页 |
| ·品质性状 | 第42-45页 |
| ·甘蔗蔗糖分 | 第42-43页 |
| ·甘蔗纤维分 | 第43页 |
| ·蔗汁重力纯度 | 第43页 |
| ·蔗汁还原糖 | 第43-44页 |
| ·综合评价 | 第44-45页 |
| ·666.7m~2的含糖量 | 第45-46页 |
| 第三章 讨论 | 第46-48页 |
| 第四章 综合评价 | 第48-49页 |
| ·6个不同甘蔗品种的抗旱性比较 | 第48页 |
| ·6个不同甘蔗品种的抗寒性比较 | 第48页 |
| ·6个不同品种甘蔗的品质比较 | 第48-4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9-55页 |
| 致谢 | 第55-56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