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提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3页 |
绪论 | 第13-29页 |
一、选题基本考虑和题解 | 第13-15页 |
二、核心概念的厘正 | 第15-20页 |
三、相关研究成果的检讨 | 第20-26页 |
四、研究之可行性及意义 | 第26-29页 |
第一章 教禁与传播:道光年间传教士沿海散书活动 | 第29-76页 |
第一节 政治壁垒:清廷禁教、防夷政策与传教士文化活动 | 第29-44页 |
一、禁教与防夷 | 第29-32页 |
二、嘉庆、道光朝疲谢的洋防、禁教及鸦片走私 | 第32-39页 |
三、传教士的文化活动 | 第39-44页 |
第二节 道光帝与传教士:宣教册子联系起来的政治事件 | 第44-53页 |
一、“阿美士德号”事件与郭士腊散书活动 | 第44-46页 |
二、杨妹妹事件 | 第46-48页 |
三、被呈奏道光帝之书 | 第48-51页 |
四、郭士腊的第三次航行和梁发广州散书 | 第51-53页 |
第三节 道光十五年:郭实腊、史蒂芬与麦都思沿海散书 | 第53-69页 |
一、出行之准备和契机 | 第53-55页 |
二、道光十五年的散书航行 | 第55-56页 |
三、清廷对所散之书雕刊的追查 | 第56-59页 |
四、麦都思、史蒂芬沿海散书 | 第59-61页 |
五、散书事件的影响和清廷的结论 | 第61-69页 |
第四节 弛禁前西教知识传播的文化积累及作用 | 第69-76页 |
一、两种西教文化传播模式 | 第69-71页 |
二、传教士的文化积累与中国士阶层的摄取 | 第71-74页 |
三、宗教宣扬与文化反教 | 第74-76页 |
第二章 摄取与传播:晚清舆地学思潮与西教知识的传播 | 第76-179页 |
第一节 “经世”之学的兴起与新舆地之学 | 第76-93页 |
一、经世传统的衍续与道、咸经世之学的转变 | 第76-83页 |
二、经世诸学的近代指向 | 第83-85页 |
三、作为经世之新舆地学的兴起 | 第85-93页 |
第二节 舆地学传播中的传教士与中国文人 | 第93-126页 |
一、1815-1860 传教士在华出版活动与舆地著述的编译 | 第95-109页 |
二、中国新文人群体之出现及其与传教士之交谊 | 第109-120页 |
三、中国文人舆地著述的信息来源与编写 | 第120-126页 |
第三节 文本解读:舆地著作中西教知识内容的考察 | 第126-159页 |
一、几种主要的舆地著作中西教知识的资料来源 | 第128-140页 |
二、舆地著作中西教知识的内容 | 第140-148页 |
三、文化抵制 | 第148-153页 |
四、著述对西教知识传播的影响 | 第153-159页 |
第四节、“守道”与“救时”:舆地文化传播与宗教传播 | 第159-179页 |
一、传教士的文化传播和宗教传播路线 | 第160-164页 |
二、士流对宗教传播的抵制以及对文化传播的主动摄取 | 第164-167页 |
三、著述中传教士与中国助译者之间宗教意识的区别 | 第167-173页 |
四、关于地理概念和内容的界定:宗教知识纳入的近代地理学科 | 第173-179页 |
第三章 履实与传播:“走向世界潮流”与西教知识的传播 | 第179-236页 |
第一节 “讳言边裔”与走出国门:文化传播的新视野 | 第184-189页 |
一、清廷出洋政策的确立和实施 | 第184-186页 |
二 出洋日记送缴成例 | 第186-188页 |
三、日记作者对国内保守势力批判的防范 | 第188-189页 |
第二节 出洋前新知识的储备 | 第189-200页 |
第三节 文化守持:游历日记文本中西教内容载量分析 | 第200-207页 |
一、民间文人游记的西教内容 | 第200-202页 |
二、清廷外驻使员日记的西教内容 | 第202-207页 |
第四节 游历期间的文化阅读结构及新信息源 | 第207-220页 |
一、出使人员阅读结构的“变”与“不变” | 第208-212页 |
二、出使人员对西教认识的新信息源 | 第212-214页 |
三、新知对旧知的补充与更正 | 第214-220页 |
第五节 亲历性西教知识源与中国文人的传播及其作用 | 第220-236页 |
一、出使官员对海外情形的“窥要领” | 第221-222页 |
二、日记文本在国内士流中的传播和影响 | 第222-227页 |
三、出使官员的教案观念和洋务、教案实践 | 第227-236页 |
第四章 拒斥与传播:晚清反教思潮与西教知识的传播 | 第236-305页 |
第一节 传教士的散书传教以及文人的反对 | 第236-257页 |
一、教会出版及散书传教活动 | 第237-244页 |
二、散书所酿成的教案、揭贴书文对教会书籍的排斥 | 第244-248页 |
三、文人对散书活动的反对 | 第248-257页 |
第二节 反教书文揭贴的传播及西教内容:周汉案为例 | 第257-286页 |
一、匿名书文揭贴的传谣传统及其社会效应 | 第258-267页 |
二、反教匿名书文揭贴的流传方式 | 第267-277页 |
三、周汉反教揭贴案例 | 第277-286页 |
第三节 《圣谕广训》等文教之策对西教宣教的抵制 | 第286-305页 |
一、黜异端以崇正学:《圣谕广训》的颁行及其反邪教条释解 | 第287-290页 |
二、从泛道德主义批斥到《圣谕广训》之利器 | 第290-293页 |
三、同治年间的修约与《圣谕广训》反教的集中倡议 | 第293-296页 |
四、禁教实践:学政禁考、地方官以《圣谕广训》抵制西教 | 第296-300页 |
五、善书、乡约、《劝学篇》等文教措施反教 | 第300-305页 |
结语 | 第305-322页 |
一、西教知识在中国士流中的传播及其特征 | 第305-310页 |
二、内生性文化结构与晚清西教知识的传播 | 第310-315页 |
三、“西教东源”说的内发性传播与中国文化的近代指向 | 第315-32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22-33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