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绪论 | 第10-18页 |
(一) 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1页 |
(二) 文献综述 | 第11-16页 |
1. 关于学生校园伤害事故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解读的研究 | 第11-13页 |
2. 学生校园伤害事故的概念及类型研究 | 第13-14页 |
3. 学生校园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研究 | 第14-16页 |
4.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| 第16页 |
(三)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 研究目的 | 第16-17页 |
2. 研究意义 | 第17页 |
(四)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 案例分析法 | 第17页 |
2. 访谈法 | 第17-18页 |
一、相关概念界定及分析 | 第18-32页 |
(一) 未成年学生校园伤害事故的内涵 | 第18-19页 |
(二)未成年学生校园伤害事故的特征 | 第19-20页 |
1.事故的主体必须包括未成年学生 | 第19页 |
2. 事故的发生的范围 | 第19页 |
3. 事故发生的原因多样 | 第19-20页 |
4. 事故的危害大 | 第20页 |
(三)未成年学生校园伤害事故的处理原则及法律依据 | 第20-32页 |
1. 当前我国未成年学生校园伤害事故的法律分析 | 第20-26页 |
2. 未成年学生校园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 | 第26-32页 |
二、对未成年学生校园伤害事故相关问题的反思 | 第32-42页 |
(一) 对《办法》的出台及其内容的反思 | 第32-35页 |
1. 教育部制定和发布该《办法》是否超越了其权限 | 第32-33页 |
2. 该《办法》的法律效力如何 | 第33页 |
3. 《办法》关于监护权和监护职责的规定合理吗 | 第33-35页 |
(二) 对教育管理水平和师资队伍素质的反思 | 第35-40页 |
1. 教育管理者何以舍良知漠视未成年学生的生命权和健康权 | 第36-38页 |
2. 教育阵线的新鲜血液从何处输送而来 | 第38-40页 |
(三) 对未成年学生维权的反思 | 第40-42页 |
1. 一纸“生死状”就能为学校免责吗 | 第40-41页 |
2. 法律援助亟待关注未成年学生群体 | 第41-42页 |
三、未成年学生校园伤害事故的防范对策与建议 | 第42-48页 |
(一) 呼唤以立法的方式进一步保障校园安全 | 第42-43页 |
(二) 兼顾学校的责任和权力 | 第43页 |
(三) 学校建立相应的学生安全防护工作机制 | 第43-44页 |
(四) 真正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| 第44-45页 |
(五) 加大资金投入 | 第45-46页 |
(六) 社会合力保障未成年学生维权 | 第46-48页 |
注释 | 第48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后记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