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秦儒家的教育哲学思想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前言 | 第9-11页 |
|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 | 第11-16页 |
| 一. 夏. 商. 西周的社会文化背景 | 第11-14页 |
| 1. 夏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 | 第11-12页 |
| 2. 商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 | 第12-13页 |
| 3. 西周的社会文化与教育 | 第13-14页 |
| 二.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| 第14-16页 |
| 第二章 先秦儒家关于人性论的不同主张 | 第16-22页 |
| 一. 性善论:孟子的道德先验论 | 第16-17页 |
| 二. 性恶论:荀子的道德的后天习得性 | 第17-19页 |
| 三. 性无善无恶论:性自然论 | 第19-22页 |
| 第三章 先秦儒家的教育目的论 | 第22-28页 |
| 一. 内圣外王的教育理想 | 第22-23页 |
| 二. 人文教育与个性人格的和谐发展 | 第23-25页 |
| 三. 孟. 荀的教育目的论 | 第25-28页 |
| 第四章 先秦儒家的道德教育论及美育思想观 | 第28-36页 |
| 一. 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| 第28-30页 |
| 二. 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| 第30-31页 |
| 三. 先秦儒家道德教育的现代意义 | 第31-32页 |
| 四. 孔. 孟. 荀的美育思想观 | 第32-36页 |
| 第五章 先秦儒家的师道观 | 第36-41页 |
| 一. 关于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| 第36-37页 |
| 二. 关于教师的修养与条件 | 第37-41页 |
| 1. 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 | 第37-38页 |
| 2. 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| 第38页 |
| 3. 以身作则,言传身教 | 第38-39页 |
| 4. 热爱学生,忠于职守 | 第39页 |
| 5. 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 | 第39-41页 |
| 第六章 先秦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| 第41-47页 |
| 一. “教学为先”的借鉴性 | 第41-42页 |
| 二. “道德教育”的重要性 | 第42-43页 |
| 三. “经世致用”的现实性 | 第43-44页 |
| 四. 对先秦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的批判继承 | 第44-4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7-49页 |
| 致谢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