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1 前言 | 第11-26页 |
·植物组织培养 | 第11-12页 |
·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| 第11页 |
·植物组织培养操作程序的完善 | 第11页 |
·植物组织培养的快速发展 | 第11-12页 |
·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上的应用 | 第12-17页 |
·在植物快速繁殖和脱毒上的应用 | 第12-14页 |
·利用组织培养材料生产次生代谢产物 | 第14-15页 |
·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 | 第15-17页 |
·药用植物遗传改良与育种 | 第17页 |
·药用植物组织培养存在的问题 | 第17-22页 |
·组织培养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| 第17-18页 |
·基因型限制仍是组织培养的一大难题 | 第18页 |
·操作复杂,效率不高 | 第18页 |
·降低成本,加快成果的应用推广 | 第18页 |
·扩展植物组培次生代谢产物生产规模,加强生物制品的开发 | 第18-19页 |
·组培中污染问题及控制 | 第19-20页 |
·组培中褐化问题及控制 | 第20页 |
·组培中玻璃化问题及控制 | 第20-22页 |
·展望 | 第22页 |
·白首乌的药用价值 | 第22-24页 |
·药用成分 | 第22-23页 |
·营养成分 | 第23页 |
·药理作用 | 第23-24页 |
·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| 第23-24页 |
·抗衰老作用 | 第24页 |
·对心脏与肝脏的保护作用 | 第24页 |
·促进毛发生长作用 | 第24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24-26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6-31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6页 |
·供试材料 | 第26页 |
·主要药品、试剂和仪器 | 第26页 |
·方法 | 第26-31页 |
·基本培养基的筛选 | 第26-27页 |
·愈伤组织分化成苗建立再生体系 | 第27-28页 |
·愈伤组织的诱导 | 第27-28页 |
·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| 第28页 |
·不定芽的诱导 | 第28页 |
·再生苗的生根培养 | 第28页 |
·顶芽和腋芽分化成苗途径 | 第28-29页 |
·初代培养 | 第28-29页 |
·继代培养 | 第29页 |
·根的诱导 | 第29页 |
·离体培养过程中生理生化分析 | 第29-31页 |
·琼脂浓度对愈伤组织的影响 | 第29页 |
·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| 第29-31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1-40页 |
·基本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| 第31页 |
·愈伤组织分化成苗建立再生体系 | 第31-36页 |
·愈伤组织的诱导 | 第31-34页 |
·不同激素组合对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·不同激素组合对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·不同激素组合对种子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| 第33页 |
·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生长速度及形态特征比较 | 第33-34页 |
·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继代的影响 | 第34页 |
·不定芽的诱导 | 第34-35页 |
·生根培养 | 第35-36页 |
·直接诱导丛芽成苗途径 | 第36-38页 |
·初代培养 | 第36-37页 |
·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配比对初代培养的影响 | 第36页 |
·不同外植体对初代培养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·继代培养 | 第37页 |
·根的诱导 | 第37-38页 |
·离体培养过程中生理生化分析 | 第38-40页 |
·琼脂浓度对愈伤组织褐化和玻璃化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·不同类型愈伤组织比较 | 第39-40页 |
4 讨论 | 第40-44页 |
·不同外植体的影响 | 第40页 |
·生长调节剂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·愈伤组织玻璃化与褐化 | 第41-42页 |
·不同类愈伤组织生理生化比较 | 第42页 |
·两种再生体系比较 | 第42页 |
·进一步研究设想 | 第42-44页 |
5 结论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51页 |
图版说明 | 第51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54-55页 |
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