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麦关联重组自交系群体遗传图谱的构建及主要品质性状的QTL定位
中文摘要 | 第1-10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0-12页 |
1 引言 | 第12-27页 |
·遗传图谱的构建 | 第13-19页 |
·亲本选择 | 第13-14页 |
·常用作图群体 | 第14-16页 |
·F2 群体及其衍生的F3、F4 家系 | 第14页 |
·BC1 群体 | 第14-15页 |
·DH 群体 | 第15页 |
·RIL 群体 | 第15页 |
·NIL 群体 | 第15页 |
·永久F2 群体 | 第15-16页 |
·群体大小 | 第16页 |
·分子标记的种类及特点 | 第16-18页 |
·RFLP | 第16-17页 |
·RAPD | 第17页 |
·AFLP | 第17-18页 |
·SSR | 第18页 |
·ISSR | 第18页 |
·构建连锁图谱的程序 | 第18页 |
·构建连锁图谱的主要软件 | 第18-19页 |
·QTL 定位策略 | 第19-21页 |
·QTL 定位的原理 | 第19页 |
·QTL 的定位方法 | 第19-21页 |
·单标记分析法 | 第20页 |
·区间作图法 | 第20页 |
·复合区间作图法 | 第20页 |
·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 | 第20-21页 |
·QTL 定位的分析软件 | 第21页 |
·小麦品质性状及其遗传 | 第21-23页 |
·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| 第21-22页 |
·籽粒蛋白质含量的遗传 | 第22-23页 |
·小麦品质性状的QTL 分析 | 第23-26页 |
·小麦籽粒营养品质QTL 定位 | 第23-25页 |
·小麦籽粒蛋白质QTL 定位 | 第23-25页 |
·淀粉品质QTL 定位 | 第25页 |
·小麦加工品质QTL 定位 | 第25-26页 |
·小麦面粉色泽QTL 定位 | 第25-26页 |
·和面仪参数QTL 定位 | 第26页 |
·籽粒硬度QTL 定位 | 第26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26-27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7-35页 |
·材料 | 第27页 |
·材料种植 | 第27-28页 |
·品质性状的QTL 分析试验设计 | 第28页 |
·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(HMW–GS)分析 | 第28-30页 |
·HMW–GS 的提取 | 第28-29页 |
·SDS–PAGE 分析 | 第29-30页 |
·试剂配制 | 第29页 |
·电泳实验步骤 | 第29-30页 |
·品质性状的测定 | 第30-31页 |
·分子标记分析 | 第31-34页 |
·引物 | 第31页 |
·基因组DNA 的提取 | 第31-32页 |
·PCR 反应体系 | 第32页 |
·扩增程序 | 第32页 |
·扩增产物的检测 | 第32页 |
·硝酸银染色 | 第32-33页 |
·试剂的配制 | 第33-34页 |
·基因型记录 | 第34页 |
·遗传图谱的构建 | 第34页 |
·QTL 命名方法 | 第34-35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5-60页 |
·HMW–GS 分析 | 第35-39页 |
·亲本的HMW–GS 组成 | 第35页 |
·RIL 群体中HMW–GS 类型和频率分布 | 第35-37页 |
·WJ 群体 | 第35-36页 |
·WY 群体 | 第36-37页 |
·RIL 群体中HMW-GS 组合类型和频率分布 | 第37-39页 |
·WJ 群体亚基组合类型和频率分布 | 第37页 |
·WY 群体亚基组合类型和频率分布 | 第37-39页 |
·RIL 群体主要品质性状的变异特点 | 第39-42页 |
·遗传图谱构建 | 第42-43页 |
·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检测QTL | 第43-60页 |
·籽粒蛋白质含量的QTL 分析 | 第56-57页 |
·湿面筋含量的QTL 分析 | 第57页 |
·面粉白度的QTL 分析 | 第57-58页 |
·籽粒硬度的QTL 分析 | 第58页 |
·面粉吸水率的QTL 分析 | 第58-59页 |
·面团形成时间的QTL 分析 | 第59页 |
·面团稳定时间的QTL 分析 | 第59-60页 |
4 讨论 | 第60-65页 |
·RIL 群体中HMW-GS 的变异 | 第60页 |
·QTL 检测结果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| 第60-62页 |
·QTL 簇和一因多效QTL | 第62-63页 |
·品质性状QTL 的染色体位点 | 第63-64页 |
·进一步研究设想 | 第64-65页 |
5 结论 | 第65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77-79页 |
附件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