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缩略语表 | 第11-12页 |
| 1 绪论 | 第12-30页 |
| ·工程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| 第12-13页 |
| ·卫星舱布局设计研究进展 | 第13-21页 |
| ·布局问题概述 | 第13-15页 |
| ·卫星舱布局建模与求解方法 | 第15-21页 |
| ·小结 | 第21页 |
| ·协同进化算法研究进展 | 第21-24页 |
| ·竞争式协同进化算法的研究 | 第21-22页 |
| ·合作式协同进化算法的研究 | 第22-24页 |
| ·小结 | 第24页 |
| ·卫星舱布局与协同进化算法的研究进展评述 | 第24-26页 |
| ·本课题组前期相关工作基础 | 第26-27页 |
| ·论文研究目的、意义与研究内容、方法 | 第27-30页 |
| 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7-28页 |
| ·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| 第28-30页 |
| 2 变粒度双系统协同进化算法 | 第30-64页 |
| ·卫星舱布局模型 | 第30-33页 |
| ·双系统的建立与协同进化框架 | 第33-34页 |
| ·变粒度策略 | 第34-35页 |
| ·数学优化模型 | 第35-40页 |
| ·原问题P的优化模型 | 第35-36页 |
| ·系统A的优化模型 | 第36-38页 |
| ·系统B及其子系统BB的优化模型 | 第38-40页 |
| ·双系统间最优个体迁移 | 第40-43页 |
| ·个体迁移准则 | 第41-42页 |
| ·个体编码串 | 第42页 |
| ·种群迁移的编码表示 | 第42-43页 |
| ·结束准则 | 第43-44页 |
| ·双系统互补匹配组合形式 | 第44-45页 |
| ·卫星舱布局算例验证 | 第45-57页 |
| ·已知条件 | 第46-48页 |
| ·数学模型 | 第48页 |
| ·求解方法 | 第48-49页 |
| ·仿真实验设置 | 第49-50页 |
| ·仿真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50-56页 |
| ·仿真实验结论 | 第56-57页 |
| ·双系统互补协调机制与协调一致性问题 | 第57-63页 |
| ·协调机制与协调一致性问题 | 第57-60页 |
| ·双系统中的协调机制与一致性约束 | 第60-63页 |
| ·小结 | 第63-64页 |
| 3 布局优化设计与仿真系统平台开发关键技术 | 第64-86页 |
| ·设计目标和约束条件及处理 | 第64-65页 |
| ·待布物和布局空间的理论模型 | 第65-69页 |
| ·系统平台总体设计 | 第69-75页 |
| ·CAD/CAE软件应用方案 | 第69-72页 |
| ·系统平台开发 | 第72-75页 |
| ·自动装配定位技术及其实现 | 第75-77页 |
| ·干涉碰撞检测 | 第77-81页 |
| ·布局优化系统软件 | 第81-84页 |
| ·小结 | 第84-86页 |
| 4 国际商业通信卫星舱布局优化设计与仿真实例 | 第86-98页 |
| ·卫星舱布局优化算法与软件系统验证 | 第87-97页 |
| ·仿真实验目的 | 第87页 |
| ·已知条件 | 第87-89页 |
| ·数学模型 | 第89-90页 |
| ·求解方法 | 第90页 |
| ·仿真实验设置 | 第90-91页 |
| ·仿真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91-97页 |
| ·仿真实验结论 | 第97页 |
| ·小结 | 第97-98页 |
| 5 结论与展望 | 第98-100页 |
| ·论文工作总结 | 第98-99页 |
| ·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| 第99-10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0-106页 |
| 附录 | 第106-116页 |
| 附录 A 本文卫星舱布局模型的相关定义与公式描述 | 第106-110页 |
| 附录 B 第二章中5种算法的最优布局方案图与数据 | 第110-116页 |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、参加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| 第116-118页 |
| 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16页 |
| 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116-117页 |
| 获奖情况 | 第117-118页 |
| 致谢 | 第118-119页 |
| 创新点摘要 | 第119-12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