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1页 |
绪论 | 第11-21页 |
一、王朝闻美学思想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(一) 王朝闻美学思想研究主要成果 | 第11-13页 |
(二) 王朝闻美学思想研究的局限 | 第13-15页 |
二、本文研究王朝闻美学思想的视角和方法 | 第15-21页 |
(一) 本文的研究视角 | 第15-18页 |
(二) 本文的研究方法 | 第18-21页 |
第一章 王朝闻美学思想的经验特征 | 第21-29页 |
一、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 | 第21-23页 |
二、雅俗融通的情趣化风格 | 第23-29页 |
(一) 理论与生命体验融合 | 第24-25页 |
(二) 美学理论的文学趣味 | 第25-27页 |
(三) 美学理论的对话文体 | 第27-29页 |
第二章 王朝闻审美关系论的理论渊源和发展历程 | 第29-44页 |
一、王朝闻审美关系论的辩证法理论渊源 | 第29-35页 |
(一) 艺术内部的多样统一关系的思想渊源 | 第30-32页 |
(二) 审美主体和对象的对象化关系的思想渊源 | 第32-34页 |
(三) 社会生活审美对象化关系的思想渊源 | 第34-35页 |
二、艺术审美关系到人生关系审美化的美学历程 | 第35-42页 |
(一) 审美关系论的发轫期——艺术创造审美关系研究 | 第36-37页 |
(二) 审美关系论的发展期——艺术欣赏审美关系引入 | 第37-38页 |
(三) 审美关系论的成形期——艺术审美关系理论总结 | 第38-39页 |
(四) 审美关系论的扩展期——人生关系审美化的建构 | 第39-42页 |
三、王朝闻审美关系论的逻辑结构 | 第42-44页 |
第三章 审美对象主体性 | 第44-93页 |
一、审美对象自然的人化 | 第45-53页 |
(一) 人化自然的精神特征 | 第45-47页 |
(二) 审美意象理论的渊源 | 第47-53页 |
二、主人公的独立地位 | 第53-60页 |
(一) 主人公不等于艺术家 | 第53-57页 |
(二) 主人公和艺术家、读者的交流 | 第57-60页 |
三、艺术风格的主体性 | 第60-68页 |
(一) 艺术风格中的创造者 | 第61-64页 |
(二) 艺术风格中的欣赏者 | 第64-65页 |
(三) 艺术风格的个性特征 | 第65-68页 |
四、艺术时空的主体性 | 第68-81页 |
(一) 艺术时空的统一 | 第69-80页 |
(二) 审美时空与自然时空区别 | 第80-81页 |
五、艺术形式中的主体性 | 第81-93页 |
(一) 艺术形式的审美价值 | 第83-85页 |
(二) 艺术形式的独特内容 | 第85-88页 |
(三) 艺术形式诱导结构的能动性 | 第88-93页 |
第四章 审美主体的对象化 | 第93-102页 |
一、艺术家的自然化 | 第94-96页 |
(一) 艺术家的主体性来自生活 | 第94-95页 |
(二) 艺术家自然化对功利性的超越 | 第95-96页 |
二、艺术的自然趣味尺度 | 第96-98页 |
三、审美主体之间的对象化 | 第98-102页 |
(一) 艺术家和欣赏者的双重身份 | 第98-99页 |
(二) 审美交流关系中主体对象化 | 第99-102页 |
第五章 艺术审美对象化关系的延伸 | 第102-120页 |
一、时间纬度中的艺术审美对象化关系——古今交流 | 第103-106页 |
(一) 继承创新以生活现实为基础 | 第104-105页 |
(二) 继承创新与时代精神相统一 | 第105-106页 |
二、空间纬度中的艺术审美对象化关系——中外交汇 | 第106-111页 |
(一) 民族特色是中外交流前提 | 第107-109页 |
(二) 民族化以民族性为根基 | 第109-111页 |
三、文化阶层纬度的艺术审美对象化关系——雅俗融通 | 第111-120页 |
(一) 艺术审美中的雅俗共赏 | 第112-113页 |
(二) 理论研究中的雅俗融通 | 第113-114页 |
(三) 艺术雅俗融通的基本特点 | 第114-120页 |
第六章 人生关系审美化与艺术化人生理想 | 第120-153页 |
一、人生关系审美化的终极目的——生命情趣 | 第121-127页 |
(一) 情趣的人和情趣的对象 | 第122-124页 |
(二) 审美情感的超功利特征 | 第124-125页 |
(三) 情趣是审美活动的动力和结果 | 第125-127页 |
二、人生关系审美化的逻辑前提——生活的审美教育功能 | 第127-128页 |
三、人生关系审美化的现实基础——人的审美适用需要的统一 | 第128-135页 |
(一) 现实的人对生活环境有审美需要 | 第128-131页 |
(二) 生活环境审美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| 第131-135页 |
四、人生关系审美化的途径——和谐人生的重建 | 第135-153页 |
(一) 美化环境的艺术尺度 | 第136-148页 |
(二) 审美超越的人生态度 | 第148-153页 |
第七章 王朝闻美学的当代意义 | 第153-178页 |
一、西方当代美学视野中的王朝闻美学 | 第153-165页 |
(一) 审美关系思考中的对话 | 第153-160页 |
(二) 审美存在思考中的契合 | 第160-162页 |
(三) 生活审美化思考中的应答 | 第162-165页 |
二、中国当代美学视野中的王朝闻美学 | 第165-172页 |
(一) 王朝闻对审美关系研究的贡献 | 第165-168页 |
(二) 王朝闻对扩展研究对象的贡献 | 第168-171页 |
(三) 王朝闻对确立审美研究特性的贡献 | 第171-172页 |
三、王朝闻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实践的借鉴意义 | 第172-174页 |
四、王朝闻美学思想的局限性 | 第174-178页 |
结语 | 第178-1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9-189页 |
致谢 | 第189-19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