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导论 | 第10-15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的思路与结构安排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| ·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3-15页 |
| 1. 产权、人力资本产权、劳动力产权 | 第15-28页 |
| ·产权 | 第15-19页 |
| ·产权学派对产权的理解 | 第15-17页 |
| ·马克思对产权的理解 | 第17-19页 |
| ·人力资本产权 | 第19-23页 |
| ·人力资本理论 | 第20-21页 |
| ·人力资本产权的含义与特点 | 第21-23页 |
| ·劳动力产权 | 第23-28页 |
| ·劳动力产权思想的历史追述 | 第23-25页 |
| ·劳动力产权的含义 | 第25-26页 |
| ·劳动力产权的特点 | 第26-28页 |
| 2. 国有企业改革中确立劳动力产权的基本依据 | 第28-41页 |
| ·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及主体地位的思想 | 第28-29页 |
| ·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 | 第29-31页 |
| ·企业理论演进的逻辑:资本所有权逻辑的确立与否定 | 第31-34页 |
| ·资本所有权逻辑 | 第31-32页 |
| ·“互补性”企业理论的发展:资本所有权逻辑的偏离 | 第32-33页 |
| ·替代性企业理论:所有权逻辑的否定 | 第33-34页 |
| ·我国国有企业劳动力产权的残缺及其制度变迁 | 第34-41页 |
| ·传统计划体制下国有企业劳动力产权的残缺及其影响 | 第34-36页 |
| ·体制转型背景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制度缺陷 | 第36-38页 |
| ·确立劳动力产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| 第38-41页 |
| 3. 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产权的边界规定与实施设计 | 第41-51页 |
| ·明确界定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权 | 第41-43页 |
| ·明确界定劳动力产权收益权的边界 | 第43-45页 |
| ·劳动力产权界定的实施设计 | 第45-51页 |
| ·用存量国有资产赎买职工国有身份 | 第45-49页 |
| ·建立劳动力产权分享企业剩余模型 | 第49-51页 |
| 4. 探索我国劳动力产权的制度化形式 | 第51-61页 |
| ·西方企业“利润分享制”的探索 | 第51-53页 |
| ·我国劳动力产权的实践形式 | 第53-56页 |
| ·劳动力产权的有效实现形式:职工持股制 | 第56-58页 |
| ·劳动力产权收益权实现的条件 | 第56-57页 |
| ·构建真正意义上的职工持股制 | 第57-58页 |
| ·兖州集团唐村实业公司职工持股案例 | 第58-61页 |
| 结语 | 第61-6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2-64页 |
| 后记 | 第64-65页 |
| 致谢 | 第65-66页 |
|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