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分析化学论文

若干天然产物和痕量环境有机污染物的液/质联用法检测研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2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2-43页
     ·概述第12页
     ·LC/MS离子源接口技术进展第12-14页
     ·质谱及其联用技术进展第14-18页
     ·大豆皂苷的检测研究进展第18-23页
     ·血液中雷公藤生物活性物的检测研究进展第23-26页
     ·有机氯酚的检测研究进展第26-27页
     ·展望第27-28页
     ·本论文的选题思想第28页
 参考文献第28-43页
第二章 大豆胚芽中大豆皂苷分析第43-79页
     ·引言第43页
     ·实验部分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·试剂与材料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·仪器第44页
       ·样品制备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·液相色谱分析条件第45页
       ·大豆皂苷Aa、Ab和βg对照品制备色谱条件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·大豆皂苷Aa、Ab和βg对照品的制备第46页
       ·质谱条件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·ESI-MS定性分析条件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·ESI-MS~n定性分析条件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·LC/ESI-MS定量分析条件第46页
  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46-74页
       ·提取溶剂的影响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·提取时间与提取次数的影响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·温度对大豆皂苷提取的影响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·超声条件下的大豆皂苷稳定性试验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·超声提取法与传统提取法比较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·大豆皂苷对照品的直接进样ESI-MS和ESI-MS~n分析第53-59页
       ·大豆皂苷样品的直接进样ESI-MS和ESI-MS~n分析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·大豆皂苷样品的LC/ESI-MS和LC/ESI-MS~n分析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·色谱分离条件选择第63-68页
       ·电喷雾电离模式的选择第68-72页
       ·大豆皂苷Aa、Ab、Ba、Bb、Bb~’和βg标准工作曲线及检出限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·方法回收率试验第73页
       ·方法精密度和稳定性试验第73页
       ·实际样品测定第73-74页
     ·本章小结第74-76页
 参考文献第76-79页
第三章 血液中大豆皂苷及雷公藤生物活性物分析第79-115页
 第一节 血清中大豆皂苷Ba和Bb分析第79-88页
     ·引言第79页
       ·实验部分第79-83页
         ·试剂与材料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·仪器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·标准溶液的配制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·血清加标样品系列溶液的制备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·样品制备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 ·色谱条件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 ·质谱条件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83-88页
         ·离子化模式及定量离子对的选择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  ·固相萃取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 ·校正曲线、检出限、精密度与回收率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·实际样品测定第87-88页
 第二节 全血中雷公藤甲素、乙素和红素分析第88-101页
     ·引言第88页
       ·实验部分第88-92页
         ·试剂与材料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 ·仪器第89页
         ·标准溶液的配制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·血液加标样品系列溶液的制备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·样品制备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 ·色谱条件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 ·质谱条件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 ·方法验证过程第92页
    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92-101页
         ·雷公藤甲素测定的色谱分离及定量离子的选择第92-94页
         ·雷公藤乙素的色谱分离及质谱特异性检测第94-96页
         ·雷公藤红素的色谱分离及质谱特异性检测第96-98页
         ·校正曲线、检出限、精密度与回收率第98-99页
         ·稳定性试验第99-101页
 第三节 人血清中雷公藤生物碱分析第101-111页
       ·引言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·实验部分第102-104页
         ·试剂与材料第102页
         ·仪器第102页
         ·标准溶液的配制第102页
         ·血清加标样品系列溶液的制备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 ·样品制备第103页
         ·色谱条件第103页
         ·质谱条件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104-111页
         ·色谱分离第104-106页
         ·质谱检测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·固相萃取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    ·相对误差和内标的选择第108页
         ·校正曲线、检出限、精密度与回收率第108-110页
         ·样品稳定性试验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·本章小结第111-112页
 参考文献第112-115页
第四章 有机氯酚类化合物的IC/APCI-MS分析第115-138页
     ·引言第115页
     ·实验部分第115-119页
       ·试剂与材料第115-116页
       ·仪器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  ·样品制备第117页
       ·色谱条件第117-118页
       ·质谱条件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119-136页
       ·样品预处理条件的优化第119-1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·固相萃取条件的选择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·环境水样预处理方式对质谱信号的影响第120-121页
       ·海产食品中氯酚的提取与净化第121-122页
       ·IC条件的优化第122-1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·阴离子交换柱的选择第122-1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·一氯酚和二氯酚IC分离条件的优化第123-1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·一氯酚、二氯酚、三氯酚和五氯酚IC分离条件的优化第124-1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·LC分离条件的优化第126-127页
       ·IC与MS的兼容性问题第127-128页
       ·APCI与ESI两种离子化方式的比较第128页
       ·线性方程、线性范围、相关系数、回收率与精密度第128-1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·环境水样中氯酚的LC测定第128-1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·环境水样中氯酚的IC测定第129-1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·海产食品中氯酚的IC测定第131-1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·三种色谱分离模式的方法学参数比较第132-133页
       ·样品测定第133-1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·环境水样测定第133-1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·海产食品测定第134-136页
     ·本章小结第136-137页
 参考文献第137-138页
结论第138-140页
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40-142页
致谢第142-143页

论文共14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Snake模型在医学图像分割上的应用研究
下一篇:中学生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策略发展及培养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