略探嵇康与《声无哀乐论》
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7-9页 |
绪论 | 第9-11页 |
一、嵇康及其音乐思想 | 第11-19页 |
(一) 嵇康的生平 | 第11-14页 |
1、嵇康的生平及著作 | 第11-12页 |
2、嵇康生活时代的社会特征 | 第12-14页 |
3、史载描绘的嵇康 | 第14页 |
(二) 嵇康音乐思想形成的原因 | 第14-19页 |
1、儒家音乐思想其形成的思想前提 | 第14-15页 |
2、道家的音乐理论思想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 | 第15-16页 |
3、嵇康音乐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| 第16-19页 |
二、“声无哀乐”与“声有哀乐” | 第19-33页 |
(一) 嵇康与《声无哀乐论》 | 第19-23页 |
1、《声无哀乐论》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| 第19-20页 |
2、《声无哀乐论》述评 | 第20-21页 |
3、对“声无哀乐”论的质疑 | 第21-23页 |
(二) 对《声无哀乐论》的几点分析 | 第23-29页 |
1、《声无哀乐论》简介 | 第23页 |
2、秦客与东野主人关于音乐的本源之争 | 第23-25页 |
3、关于音乐欣赏中主客体的地位及关系问题 | 第25-27页 |
4、关于音乐是否能够“移风易俗”的问题 | 第27-29页 |
(三) 例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| 第29-33页 |
1、例举中国音乐家的主要观点 | 第29-30页 |
2、例举西方音乐家的主要观点 | 第30-31页 |
3、例举我国当代音乐学者有代表性的观点 | 第31-33页 |
三、由嵇康的《声无哀乐论》看音乐与感情 | 第33-39页 |
(一) 关于“音乐”的解释 | 第33-34页 |
1、“音乐”的含义 | 第33页 |
2、儒家、道家所持音乐观点 | 第33-34页 |
(二) 关于“感情”的解释 | 第34-35页 |
(三) 音乐与感情的关系 | 第35-39页 |
1、音乐与感情 | 第35-36页 |
2 音乐如何表现人们的感情 | 第36-37页 |
3、音乐能够且善于表现感情 | 第37-39页 |
四、结语 | 第39-40页 |
注释 | 第40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致谢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