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北海棠变异式样的研究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引言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8-24页 |
·苹果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 | 第8-11页 |
·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| 第8-9页 |
·苹果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·湖北海棠的研究概况 | 第11-17页 |
·湖北海棠 | 第11-12页 |
·特征描述及分布 | 第12页 |
·植物学性状研究 | 第12-13页 |
·品种分类研究 | 第13页 |
·种质资源研究 | 第13-17页 |
·同工酶研究 | 第13页 |
·无融合生殖研究 | 第13-14页 |
·抗性生理研究 | 第14-16页 |
·繁殖技术研究 | 第16页 |
·开发利用研究 | 第16-17页 |
·植物种内形态变异 | 第17-24页 |
·居群概念和方法在植物分类和进化中的应用 | 第17-18页 |
·居群是物种进化的基本单元 | 第17-18页 |
·居群方法对传统植物分类的贡献 | 第18页 |
·居群方法为进化植物学研究提供最基础的资料 | 第18页 |
·种内形态变异的研究方法 | 第18-20页 |
·数量分析方法 | 第19-20页 |
·栽培实验 | 第20页 |
·种内变异在植物分类和进化中的重要性 | 第20-24页 |
·表型可塑性 | 第20-21页 |
·生态型和梯度变异 | 第21-23页 |
·导致种内分化的选择因素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湖北海棠个体内变异研究 | 第24-38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4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4-37页 |
·个体内花性状变异 | 第24-28页 |
·个体内叶性状变异 | 第28-31页 |
·个体内果实性状变异 | 第31-35页 |
·个体内不同部位各性状的变异 | 第35-37页 |
·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三章 湖北海棠居群内个体间变异研究 | 第38-50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8-39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9页 |
·生境条件较为一致的居群内个体间性状变异 | 第39-43页 |
·花的性状变异分析 | 第39-42页 |
·果的性状变异分析 | 第42-43页 |
·具有海拔梯度变化的居群内个体间性状变异 | 第43-49页 |
·花的性状变异分析 | 第43-46页 |
·果的性状变异分析 | 第46-49页 |
·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四章 湖北海棠居群间变异研究 | 第50-61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50-51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51-59页 |
·泰山地区各居群间的性状分化 | 第54-56页 |
·泰山、蒙山地区各居群间的性状分化 | 第56-59页 |
·小结 | 第59-61页 |
第五章 湖北海棠种内地理分化研究 | 第61-75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61-63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63-73页 |
·湖北海棠在花的性状上的地理分化 | 第63-67页 |
·湖北海棠在叶、果的性状上的地理分化 | 第67-73页 |
·小结 | 第73-75页 |
第六章 湖北海棠植物地理学研究 | 第75-89页 |
·湖北海棠的地理分布格局 | 第75-87页 |
·湖北海棠与其近缘种的分布区比较 | 第87-88页 |
·湖北海棠的起源中心及迁移扩散 | 第88-89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89-9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2-97页 |
详细摘要 | 第97-10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