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8-19页 |
1 引言 | 第8页 |
2 我国土壤农药污染及有机氯农药DDT的研究现状 | 第8-12页 |
·我国使用农药及土壤农药污染现状 | 第8-9页 |
·有机氯农药滴滴涕(DDT)在我国的使用情况 | 第9-10页 |
·有机氯农药滴滴涕(DDT)在土壤和农产品中的残留 | 第10-11页 |
·有机氯农药滴滴涕(DDT)对动植物及人体的危害 | 第11-12页 |
3 植物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8页 |
·土壤修复技术的紧迫性 | 第12-13页 |
·传统的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措施 | 第13页 |
·植物修复技术 | 第13-14页 |
·有机农药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| 第14-15页 |
·有机农药的植物吸收效应 | 第15-17页 |
·紫花苜蓿对有机污染的修复研究 | 第17-18页 |
4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和意义 | 第18页 |
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南京地区土壤中DDTs的残留分析 | 第19-24页 |
1 引言 | 第19页 |
2 材料和方法 | 第19-21页 |
·试剂和仪器 | 第19-20页 |
·土壤样品采集 | 第20页 |
·样品提取和净化 | 第20-21页 |
3 结果与讨论 | 第21-23页 |
·南京市土壤中DDTs的残留状况与质量安全 | 第21-22页 |
·对农田土壤中新输DDTs可能性的估计 | 第22-23页 |
4 结论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紫花苜蓿对污染土壤中DDTs的吸收、累积规律研究 | 第24-38页 |
1 引言 | 第24-25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5-27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5-26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26页 |
·样品的制备 | 第26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26-27页 |
3 结果与讨论 | 第27-37页 |
·方法回收率结果 | 第27页 |
·不同生长阶段土壤和植物体中DDTs的浓度变化 | 第27-28页 |
·不同浓度DDTs处理对紫花苜蓿生物量的影响 | 第28-30页 |
·紫花苜蓿对污染土壤中DDTs的直接吸收修复作用 | 第30-32页 |
·紫花苜蓿体内不同部位对DDTs的吸收规律 | 第32-34页 |
·紫花苜蓿相同部位对不同DDTs浓度处理的吸收动态变化规律 | 第34-35页 |
·紫花苜蓿对污染土壤中DDTs的修复作用 | 第35-37页 |
4 结论 | 第37-38页 |
第四章 不同因素对紫花苜蓿吸收DDTs的影响及其酶学机理 | 第38-45页 |
1 引言 | 第38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38-40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8-39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9-40页 |
3 结果与讨论 | 第40-44页 |
·不同表面活性剂对紫花苜蓿吸收DDTs的影响 | 第40-42页 |
·碳酸氢钠作用下紫花苜蓿吸收DDTs的规律 | 第42-43页 |
·DDTs污染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动态变化与植物修复 | 第43页 |
·DDTs污染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动态变化与植物修复 | 第43-44页 |
4 结论 | 第44-45页 |
第五章 DDTs污染条件下紫花苜蓿的生理生化效应 | 第45-53页 |
1 引言 | 第45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45-47页 |
·材料 | 第45页 |
·方法 | 第45-47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47-51页 |
·DDTs污染对紫花苜蓿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活性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·DDTs污染对紫花苜蓿叶片过氧化物酶(POD)活性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·DDTs污染对紫花苜蓿叶片过氧化氢酶(CAT)活性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·DDTs污染对紫花苜蓿叶片丙二醛(MDA)含量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4 讨论与结论 | 第51-53页 |
全文讨论 | 第53-55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55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3页 |
详细摘要 | 第63-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