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对等条件下的劳动合约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1 导论 | 第10-23页 |
·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2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2-21页 |
·论文研究思想、方法及创新点 | 第21-23页 |
2 不对等劳动合约的概念与内涵 | 第23-42页 |
·对劳动合约及其相关概念的释义 | 第23-33页 |
·劳动合约结构及其特殊性 | 第33-35页 |
·不对等劳动合约的含义及原因 | 第35-4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0-42页 |
3 不对等劳动合约形成的基础 | 第42-61页 |
·劳动力产权的含义及其劳动者权益维护 | 第42-43页 |
·劳动者的谈判权和收益权问题 | 第43-48页 |
·中国劳动力市场形成的背景 | 第48-51页 |
·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合约签订的变化 | 第51-55页 |
·提高劳动者谈判力和增加劳动者收益的意义 | 第55-5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9-61页 |
4 不对等劳动合约的双边议价模型 | 第61-82页 |
·双边议价模型的发展 | 第61-64页 |
·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经验观察 | 第64-69页 |
·不对等劳动合约的双边议价模型 | 第69-8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1-82页 |
5 工会对不对等劳动合约的调节 | 第82-100页 |
·有关工会两面性的争论 | 第83-85页 |
·组织工会和建立集体谈判机制的社会效益 | 第85-88页 |
·工会及其集体议价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 | 第88-95页 |
·工会制度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启示 | 第95-9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7-100页 |
6 《新劳动合同法》的政策意图与实施效果评价 | 第100-111页 |
·有关《新劳动合同法》实施效果的相关研究 | 第101-104页 |
·数据反映的问题 | 第104-108页 |
·《新劳动合同法》带来的租值消散问题 | 第108-11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0-111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111-113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111-112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112-113页 |
致谢 | 第113-11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4-125页 |
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2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