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河流论文

典型平原河网地区污染负荷模型研究

1 绪论第1-22页
 1.1 选题依据及研究的意义第9-10页
 1.2 污染负荷模型研究进展第10-20页
  1.2.1 非点源污染的基本特征第11-12页
  1.2.2 非点源污染负荷模型发展历史第12-13页
  1.2.3 国内外非点源污染负荷模型研究概况第13-17页
  1.2.4 污染负荷模型总结及未来发展趋势第17-20页
 1.3 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技术路线(创新点)第20-22页
  1.3.1 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0-21页
  1.3.2 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1-22页
2 非点源污染物流失影响因素的实验性研究第22-38页
 2.1 N、P等土壤非点源污染物流失影响因素分析第22-27页
  2.1.1 土壤磷素和氮素的流失途径第22-23页
  2.1.2 氮素和磷素污染物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第23-27页
 2.2 典型小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物流失规律研究第27-37页
  2.2.1 引言第27-28页
  2.2.2.试验小流域概况第28-30页
  2.2.3.样品采集与分析第30-31页
  2.2.4.结果与讨论第31-37页
   2.2.4.1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氮的流失特征第31-32页
   2.2.4.2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磷的流失特征第32-34页
   2.2.4.2 全流域污染物流失规律研究第34-37页
 2.3.结论第37-38页
3 污染负荷模型的建立第38-52页
 3.1 污染负荷模型路径图第38页
 3.2 污染负荷模型总体结构第38-49页
  3.2.1 污染负荷模型产生模块第39-47页
  3.2.2 污染负荷处理模块第47-48页
  3.2.3 污染负荷的时空分配第48-49页
 3.3 污染负荷模型参数确定第49-52页
  3.3.1 PROD模块的参数第49-50页
  3.3.2 UNPS模块的参数第50页
  3.3.3 ANPS模块的参数第50页
  3.3.4 处理模块的参数第50-52页
4 太湖流域无锡地区污染负荷量计算第52-58页
 4.1 计算方法概述第52-54页
  4.1.1 路径分配比例参数的确定第52页
  4.1.2 面源污染计算方法第52-54页
 4.2 污染负荷计算结果与讨论第54-57页
  4.2.1 工业点源部分第54页
  4.2.2 大城市、城镇生活部分第54-55页
  4.2.3 非点源污染负荷部分第55-57页
 4.3 无锡地区污染负荷总体评价第57-58页
5 污染负荷模型率定与验证第58-68页
 5.1 水动力水质模型第58-61页
  5.1.1 水动力模型第58-60页
  5.1.2 水质模型第60-61页
 5.2.水动力模型的率定和验证第61-64页
  5.2.1 河网的概化第61-62页
  5.2.2 水动力模型的率定与验证第62-64页
 5.3 水质模型的率定和验证第64-68页
6 总结与展望第68-70页
 6.1 总结第68页
 6.2 展望第68-70页
[参考文献]第70-74页
致谢第74页

论文共7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大专院校毕业生职前培训系统性研究
下一篇:试析中国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构建--借鉴美英法三国评估经验,构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