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航空、航天论文--航空论文--航空发动机(推进系统)论文--发动机零部件论文

致密微孔壁复合冷却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目录第6-9页
图、表清单第9-13页
注释表第13-16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6-36页
   ·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6-18页
   ·气膜冷却的研究回顾第18-26页
     ·反映气膜冷却特性的几个常用参数第19-21页
     ·实验研究文献综述第21-25页
     ·数值模拟研究文献综述第25-26页
   ·关于包含气膜冷却的复合冷却第26-30页
     ·冲击加多斜孔双层壁复合冷却第26-27页
     ·致密微孔壁复合冷却第27-30页
   ·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30-36页
     ·主要研究工作第30-31页
     ·本文研究的物理模型第31-34页
     ·本文使用的反映致密微孔壁复合冷却特性参数第34-35页
     ·本文主要特点第35-36页
第二章 致密微孔壁复合冷却的数值研究第36-86页
   ·前言第36页
   ·数值模拟方法第36-42页
     ·计算域第36-39页
     ·边界条件与物性参数第39-41页
     ·湍流模型与算法说明第41-42页
   ·顺排致密微孔壁复合冷却的计算结果与分析第42-55页
     ·气膜孔区速度场的分布第42-44页
     ·温度场分布第44-48页
     ·吹风比M 对冷却效果η的影响第48-51页
     ·冷却气流小入射角α及孔阵间距对冷却效果η的影响第51-53页
     ·本节小结第53-55页
   ·斜排致密微孔壁复合冷却的计算结果与分析第55-78页
     ·气膜孔区速度场的分布第55-59页
     ·温度场分布第59-66页
     ·吹风比M 对斜排模型冷却效果η的影响第66-69页
     ·吹风比M 对斜排模型对流换热系数h的影响第69-73页
     ·孔阵排列偏转角γ对冷却效果η的影响第73-74页
     ·孔阵排列偏转角 γ 对换热系数 h的影响第74-76页
     ·本节小结第76-78页
   ·S2 和 S3 致密微孔壁模型冷却特性的计算结果与分析第78-86页
     ·S2模型冷却特性第78-83页
       ·冷却气流迹线分布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·气膜孔区内热侧壁面温度分布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·吹风比M 对绝热冷却效果ηaw 的影响第81-83页
     ·S3 模型冷却特性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·气膜孔区内热侧壁面温度分布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·吹风比M 对对流换热系数h的影响第84-85页
     ·本节小结第85-86页
第三章 致密微孔壁复合冷却的实验研究第86-111页
   ·前言第86页
   ·实验装置与测量技术第86-94页
     ·实验装置简介第86-89页
     ·实验模型第89页
     ·实验测量设备第89-92页
     ·红外热像仪测量表面温度的标定第92-93页
     ·实验步骤第93-94页
   ·对流换热系数非稳态求解方法第94-102页
     ·半无限大固体第94-95页
     ·半无限大平板非稳态热传导问题的数学描述第95-96页
     ·用拉普拉斯变换的求解方法第96-99页
     ·对流换热系数的求解方法第99-102页
   ·实验结果与分析第102-110页
     ·S2 模型绝热冷却效果实验第102-107页
       ·红外热像仪测得的热侧壁面温度场分布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·吹风比M 对绝热冷却效果ηaw 的影响第103-107页
     ·模型 S3 对流换热系数实验第107-110页
       ·红外热像仪测得的热侧壁面温度场分布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  ·吹风比M 对对流换热系数h的影响第108-110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10-111页
第四章 结论第111-114页
致谢第114-115页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15-116页
参考文献第116-123页
附录一顺排模型中的部分计算结果图第123-128页
附录二斜排模型中的部分计算结果图第128-133页
附录三实验设备设计图纸第133-150页
附录四LZB-25 型浮子流量计标定数据第150-151页
附录五实验误差分析第151-154页

论文共15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小家电形态仿生设计研究
下一篇:新型抗TA饱和变压器差动保护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