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引言 | 第7-10页 |
第1章 信用证欺诈的产生及其危害 | 第10-19页 |
1.1 信用证欺诈的产生 | 第10-13页 |
1.2 信用证欺诈的特点 | 第13-15页 |
1.3 信用证方式下贸易双方及银行面临的风险 | 第15-17页 |
1.3.1 进口商面临的风险 | 第15页 |
1.3.2 出口商面临的风险 | 第15-16页 |
1.3.3 银行面临的风险 | 第16-17页 |
1.4 信用证欺诈的危害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信用证欺诈 | 第19-42页 |
2.1 信用证欺诈的认定及法院考虑的因素 | 第19-24页 |
2.1.1 民法上欺诈 | 第19页 |
2.1.2 信用证欺诈 | 第19-22页 |
2.1.3 法院认定信用证欺诈时考虑的因素和法律依据 | 第22-23页 |
2.1.4 认定信用证欺诈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| 第23-24页 |
2.2 信用证欺诈的形式 | 第24-31页 |
2.2.1 按欺诈人不同 | 第24-25页 |
2.2.2 按欺诈手段不同 | 第25-31页 |
2.3 信用证诈骗 | 第31-35页 |
2.3.1 信用证诈骗罪的定义 | 第31-32页 |
2.3.2 对信用证诈骗罪客观行为及行为方式的理解 | 第32-35页 |
2.4 信用证诈骗例外原则 | 第35-42页 |
2.4.1 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| 第35-37页 |
2.4.2 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适用条件 | 第37页 |
2.4.3 欺诈例外原则适用的豁免 | 第37-39页 |
2.4.4 审理基础合同交易时如何处理信用证交易 | 第39-41页 |
2.4.5 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3章 信用证欺诈的救济 | 第42-51页 |
3.1 开证行不予兑付 | 第42-43页 |
3.2 法院禁付令 | 第43-49页 |
3.2.1 信用证“欺诈例外原则”与法院禁付令的发布 | 第44页 |
3.2.2 法院禁付令发布的条件 | 第44-47页 |
3.2.3 法院发布禁付令应注意的问题 | 第47-49页 |
3.3 起诉承运人和卖方 | 第49-51页 |
第4章 信用证欺诈的防范 | 第51-55页 |
4.1 交易当事人的防范 | 第51-53页 |
4.2 银行的防范 | 第53页 |
4.3 其他防范建议 | 第53-55页 |
第5章 立法现状及司法实践 | 第55-60页 |
5.1 我国有关信用证项下欺诈问题的立法 | 第55-57页 |
5.2 我国有关信用证项下欺诈问题的实践 | 第57-60页 |
结论 | 第60-6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