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创性声明 | 第1页 |
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| 第3-4页 |
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0-13页 |
·选题背景及课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| 第10-12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及文章创新点 | 第12页 |
·本文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| 第12页 |
·本文创新 | 第1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| 第13-27页 |
·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情况 | 第13-17页 |
·国外相关理论概述 | 第13-16页 |
·国内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情况 | 第16-17页 |
·产业集群的界定 | 第17-21页 |
·产业集群的溯源 | 第17-19页 |
·国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界定 | 第19-20页 |
·国内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界定 | 第20-21页 |
·产业集群的形成 | 第21-23页 |
·产业集群形成诱因 | 第21-23页 |
·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| 第23页 |
·产业集群竞争力内涵 | 第23-26页 |
·要素观点 | 第24页 |
·结构观点 | 第24-25页 |
·能力观点 | 第25页 |
·产业集群竞争力来源 | 第25-2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辽宁省钢铁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 | 第27-48页 |
·辽宁钢铁产业简介 | 第27-28页 |
·对辽宁省钢铁产业聚集状况分析 | 第28-39页 |
·辽宁省钢铁企业分布情况 | 第28-33页 |
·辽宁省钢铁产业集群判断 | 第33-36页 |
·辽宁钢铁产业集群程度的度量 | 第36-39页 |
·辽宁省钢铁产业特点 | 第39-43页 |
·产业集群的基本分类及特点 | 第39-42页 |
·辽宁省钢铁产业集群的分布特点 | 第42-43页 |
·辽宁钢铁产业集群中现存问题 | 第43-47页 |
·辽宁钢铁产业集群集中度有所下降 | 第43-45页 |
·辽宁钢铁产业链还不够完整 | 第45页 |
·集群内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| 第45-46页 |
·集群粗放型发展模式消耗过多的资源 | 第46页 |
·政府与中介机构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| 第46-4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四章 辽宁地区钢铁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| 第48-61页 |
·辽宁钢铁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分析 | 第48-51页 |
·空间集聚层面上的创新能力 | 第48-49页 |
·知识交流层面上的创新能力 | 第49-51页 |
·相似文化价值观层面上的创新能力 | 第51页 |
·辽宁钢铁产业聚集效益分析 | 第51-55页 |
·外部效益分析 | 第51-53页 |
·网络效益 | 第53-54页 |
·自我强化机制 | 第54-55页 |
·资源优势 | 第55-57页 |
·自然资源 | 第55页 |
·资金要素 | 第55-56页 |
·劳动力要素 | 第56-57页 |
·辽宁钢铁产业产品成本分析 | 第57-59页 |
·供应链角度的产品成本结构分析 | 第57-58页 |
·交易成本和价值链角度的竞争优势分析 | 第58-59页 |
·产业集群降低产品成本取得绝对成本优势 | 第5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9-61页 |
第五章 提升辽宁省钢铁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途径及建议 | 第61-70页 |
·提高辽宁钢铁产业集中度 | 第61-63页 |
·实行促进分散企业联合的联盟和兼并、整合战略 | 第61-62页 |
·大力发展向集约式集群转变的循环经济 | 第62-63页 |
·通过产业整合提高集群的集约度 | 第63页 |
·通过丰富钢铁产业链增强核心企业对产业链的带动能力 | 第63-65页 |
·延伸产业链并形成稳固、完整的产业链关系 | 第63-64页 |
·引进、开发钢铁产业相关和支持性产业 | 第64-65页 |
·增强核心企业对钢铁产业链的带动能力 | 第65页 |
·发挥政府作用提升辽宁钢铁产业集群竞争力 | 第65-67页 |
·合理发挥地方政府和中介组织的推动作用 | 第65-66页 |
·强化政府和行业协会对产业发展的公共信息支持工作 | 第66页 |
·发挥政府的决策协调的职能作用 | 第66-67页 |
·增强辽宁钢铁产业集群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| 第67-69页 |
·培育区域创新文化 | 第67-68页 |
·促进“产-学-研”结合 | 第68-69页 |
·构建产业创新网络 | 第6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结束语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附表 | 第74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