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目录 | 第6-9页 |
1 绪论 | 第9-20页 |
1.1 地球参考系(TRS)概述 | 第9-12页 |
1.1.1 研究地球参考系的意义 | 第9页 |
1.1.2 地球参考系的理论定义 | 第9-10页 |
1.1.3 协议地球参考系CTRS及其实现 | 第10-11页 |
1.1.4 地球参考系定义的沿革 | 第11-12页 |
1.2 地球参考系统的分类 | 第12-17页 |
1.2.1 按坐标系参数的不同划分 | 第13-15页 |
1.2.2 按测量手段以及适用领域的划分 | 第15-17页 |
1.3 地球参考系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9-20页 |
2 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建立地球参考架 | 第20-37页 |
2.1 空间技术建立地球参考架的特点 | 第20-26页 |
2.1.1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(VLBI)技术 | 第20-22页 |
2.1.2 卫星激光测距(SLR)技术 | 第22-24页 |
2.1.3 全球定位系统(GPS)技术 | 第24-25页 |
2.1.4 星载多普勒定轨定位系统(DORIS) | 第25-26页 |
2.2 空间技术实现独立地球参考架地心坐标的比较 | 第26-31页 |
2.2.1 数据来源 | 第26-27页 |
2.2.2 解算方法 | 第27-28页 |
2.2.3 抗差迭代等价权法 | 第28页 |
2.2.4 精度评定 | 第28-29页 |
2.2.5 坐标场结果分析 | 第29-31页 |
2.2.6 结论 | 第31页 |
2.3 空间技术实测台站速度场精度分析 | 第31-37页 |
2.3.1 解算方法 | 第32-33页 |
2.3.2 速度场结果分析 | 第33-36页 |
2.3.3 结论 | 第36-37页 |
3 协议地球参考架CTRF的建立方法与结果分析 | 第37-58页 |
3.1 ITRF序列国际地球参考架概述 | 第37-42页 |
3.1.1 国际地球自转服务IERS介绍 | 第37-38页 |
3.1.2 ITRF参考架序列的发展 | 第38-41页 |
3.1.3 国际地球参考架工TRF的演变 | 第41-42页 |
3.2 组合空间技术建立 CTRF的数学模型 | 第42-48页 |
3.2.1 最优CTRF建立的基本原理 | 第43-44页 |
3.2.2 组合空间技术的数据处理模型 | 第44-48页 |
3.3 组合空间技术建立CTRF的结果分析 | 第48-55页 |
3.3.1 采用的数据与协议约定 | 第48页 |
3.3.2 解算结果分析 | 第48-50页 |
3.3.3 结论 | 第50-55页 |
3.4 协议地球参考架CTRF的维持与变换 | 第55-58页 |
3.4.1 协议地球参考架CTRF的维持 | 第55-57页 |
3.4.2 协议地球参考架CTRF的变换 | 第57-58页 |
4 空间大地测量技术测定板块运动 | 第58-73页 |
4.1 板块运动的测量与研究方法 | 第58-63页 |
4.1.1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 | 第58-59页 |
4.1.2 板块的相对运动与绝对运动 | 第59页 |
4.1.3 板块运动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方法 | 第59-61页 |
4.1.4 板块运动的空间大地测量方法 | 第61页 |
4.1.5 现时板块运动参数的求解方法 | 第61-63页 |
4.2 空间技术测定板块运动的研究进展 | 第63-64页 |
4.2.1 利用VLBI和SLR观测数据解算板块运动参数 | 第63-64页 |
4.2.2 利用GPS观测成果测定板块运动 | 第64页 |
4.2.3 利用ITRF96、ITRF97、ITRF2000建立板块运动模型 | 第64页 |
4.3 组合VLBI和GPS技术建立全球七大板块运动模型 | 第64-70页 |
4.3.1 采用的数据 | 第65页 |
4.3.2 坐标框架与速度场参考架的统一 | 第65页 |
4.3.3 解算结果分析 | 第65-70页 |
4.4 空间技术测定板块运动参数应该注意的问题 | 第70-73页 |
4.4.1 稳定台站的选取 | 第70-71页 |
4.4.2 台站分布对解算结果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4.4.3 板块回路的闭合原理 | 第72-73页 |
5 中国地心参考架的建立 | 第73-80页 |
5.1 中国GPS监测网概述 | 第73-76页 |
5.1.1 攀登项目GPS网 | 第73页 |
5.1.2 全国GPS A、B级网 | 第73-74页 |
5.1.3 全国GPS 一、二级网 | 第74-75页 |
5.1.4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| 第75-76页 |
5.2 中国地心三维坐标系统的建立 | 第76-78页 |
5.2.1 我国目前大地坐标系统的现状 | 第76-77页 |
5.2.2 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的建立 | 第77页 |
5.2.3 建立我国地心三维坐标系统的可行性 | 第77-78页 |
5.3 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建立 | 第78-80页 |
5.3.1 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定义 | 第78页 |
5.3.2 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参考椭球 | 第78-79页 |
5.3.3 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实现 | 第79-80页 |
6 总结与展望 | 第80-8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1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6页 |
附录A ITRF序列参考架转换参数 | 第86-91页 |
附录B 站心与地心坐标速度的变换公式推导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