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速列车驾驶室光环境研究
致谢 | 第1-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目录 | 第9-12页 |
1 绪论 | 第12-22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3-19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8-19页 |
·论文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·论文组织结构 | 第20-22页 |
2 高速列车驾驶室光环境及其对驾驶员视觉特性影响 | 第22-36页 |
·引言 | 第22页 |
·驾驶员视觉特性 | 第22-25页 |
·视觉 | 第22-23页 |
·视觉功效 | 第23-25页 |
·眩光 | 第25-32页 |
·眩光的分类 | 第25-27页 |
·眩光评价方法 | 第27-32页 |
·高速列车驾驶室光环境对驾驶员视觉的影响 | 第32-35页 |
·仪表照明设计及对视觉特性的影响 | 第32-34页 |
·室内照明设计对视觉特性的影响 | 第34页 |
·前照灯设计及对视觉特性影响 | 第34-3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3 基于CIE天空模型的驾驶室日光环境研究 | 第36-48页 |
·引言 | 第36页 |
·日光环境的组成及我国分布情况 | 第36-37页 |
·天空亮度计算原理 | 第37-40页 |
·天球坐标系 | 第37-38页 |
·太阳赤纬角 | 第38-39页 |
·太阳时角 | 第39页 |
·太阳的高度和方位角 | 第39-40页 |
·天空亮度模型 | 第40-43页 |
·CIE全阴天模型 | 第40-41页 |
·CIE晴天模型 | 第41页 |
·一般天空模型 | 第41-43页 |
·天空亮度及分布模拟 | 第43-45页 |
·基于实地测量的天空亮度验证 | 第45-4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4 基于仿真技术的高速列车驾驶室昼光环境评价 | 第48-70页 |
·引言 | 第48页 |
·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高速列车驾驶室日眩光评价 | 第48-59页 |
·日眩光评价方法 | 第48-49页 |
·日眩光评价参数设定 | 第49-57页 |
·高速列车驾驶室模型日眩光评价 | 第57-59页 |
·高速列车驾驶室遮光效果分析 | 第59-68页 |
·分析原理 | 第59-63页 |
·遮阳效果评价参数设定 | 第63-65页 |
·遮阳效果评价 | 第65-6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8-70页 |
5 高速列车驾驶室夜光环境实验设计 | 第70-78页 |
·引言 | 第70页 |
·高速列车驾驶室夜间行车视功效研究实验设计 | 第70-73页 |
·照明环境实验数据分析 | 第73-77页 |
·实验数据函数拟合 | 第73-75页 |
·方差分析 | 第75-7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7-78页 |
6 高速列车驾驶室人造照明环境分析 | 第78-92页 |
·引言 | 第78页 |
·高速列车驾驶室室内人造照明环境分析 | 第78-84页 |
·室内射灯照明水平对视力的影响分析 | 第78-80页 |
·高速列车驾驶室夜光环境下仪表眩光研究 | 第80-81页 |
·室内射灯最佳照明水平拟合 | 第81-83页 |
·基于驾驶员主观感受的室内射灯最佳照明模型验证 | 第83-84页 |
·高速列车驾驶室室外人工照明环境分析 | 第84-91页 |
·室内、外照明水平匹配关系对视力的影响分析 | 第84-87页 |
·前照灯与照射距离研究 | 第87-9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1-92页 |
7 总结展望 | 第92-96页 |
·主要完成工作 | 第92-93页 |
·主要创新点 | 第93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93-9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6-100页 |
附录A | 第100-101页 |
附录B | 第101-102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02-106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0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