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10页 |
导言 | 第10-11页 |
一、 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| 第11-22页 |
(一) 创新和创新人才 | 第11-14页 |
1 、 什么是创新 | 第11-13页 |
2 、 什么是创新人才 | 第13-14页 |
(二) 创新的价值 | 第14-17页 |
1 、 创新在科技发展中的价值 | 第14-15页 |
2 、 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| 第15-16页 |
3 、 创新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价值 | 第16-17页 |
(三) 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| 第17-20页 |
1 、 创新人才培养在我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要性 | 第17-18页 |
2 、 创新人才培养在国家两大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 | 第18-19页 |
3 、 创新人才培养在应对国际人才竞争中的重要性 | 第19-20页 |
(四) 创新人才培养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| 第20-22页 |
1 、 创新人才培养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 | 第20-21页 |
2 、 创新人才培养是对传统高等教育的辩证否定 | 第21页 |
3 、 创新人才培养是人的知识、能力、素质整体发展的最佳途径 | 第21-22页 |
二、 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| 第22-35页 |
(一) 创新意识的培养 | 第23-25页 |
1 、 强烈的好奇心 | 第23-24页 |
2 、 旺盛的求知欲 | 第24页 |
3 、 适度的怀疑感 | 第24页 |
4 、 进取的心态 | 第24-25页 |
5 、 求索的意识 | 第25页 |
(二) 创新思维的培养 | 第25-27页 |
1 、 发散思维 | 第25-26页 |
2 、 收敛思维 | 第26页 |
3 、 直觉思维 | 第26页 |
4 、 形象思维 | 第26-27页 |
(三) 创新能力的培养 | 第27-29页 |
1 、 良好的观察和记忆的能力 | 第27-28页 |
2 、 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 | 第28页 |
3 、 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| 第28页 |
4 、 问题和难点的解决能力 | 第28页 |
5 、 组织和管理的实施能力 | 第28-29页 |
6 、 文字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| 第29页 |
7 、 创新成果的表现和物化能力 | 第29页 |
(四) 创新品格的培养 | 第29-32页 |
1 、 崇高的理想 | 第30页 |
2 、 求实的态度 | 第30-31页 |
3 、 广阔的视野 | 第31页 |
4 、 非凡的胆魄 | 第31页 |
5 、 特殊的意志 | 第31-32页 |
6 、 协作的精神 | 第32页 |
(五) 创新技法的培养 | 第32-35页 |
1 、 智力激励法 | 第32-33页 |
2 、 类比法 | 第33页 |
3 、 联想法 | 第33页 |
4 、 模拟法 | 第33-34页 |
5 、 反面求索法 | 第34页 |
6 、 设问法 | 第34页 |
7 、 形态分析法 | 第34-35页 |
8 、 需求创造法 | 第35页 |
三、 新时期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措施和途径 | 第35-51页 |
(一) 重视理论研究,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科学化 | 第35-42页 |
1 、 坚持以江泽民创新人才培养思想为指导 | 第35-38页 |
2 、 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成果 | 第38-41页 |
3 、 探索新时期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原则和规律 | 第41-42页 |
(二) 深化教育改革,大力实施创新教育 | 第42-47页 |
1 、 明确认识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 | 第43-44页 |
2 、 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合理途径 | 第44-45页 |
3 、 不断总结创新教育的科学方法 | 第45-46页 |
4 、 强化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| 第46-47页 |
(三) 落实政策措施,优化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 | 第47-51页 |
1 、 社会舆论环境的优化 | 第47-49页 |
2 、 人才管理环境的优化 | 第49-50页 |
3 、 国家法制环境的优化 | 第50页 |
4 、 人才发展环境的优化 | 第50-51页 |
结束语: 创新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思考 | 第51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后记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