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林业论文--林业基础科学论文--森林生物学论文--树木学论文

五树种的苗期抗旱特性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8页
英文摘要第8-11页
英文缩略表第11-12页
1. 引言第12-17页
2. 材料与方法第17-23页
 2.1 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第17页
 2.2 试验地概况第17页
 2.3 测定方法第17-23页
  2.3.1 叶片水势第17页
  2.3.2 叶片相对含水量和自然饱和亏第17-18页
  2.3.3 叶片保水力第18页
  2.3.4 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第18页
  2.3.5 酶活性的测定第18-20页
   2.3.5.1 SOD的活性测定第18-19页
   2.3.5.2 CAT的活性测定第19页
   2.3.5.3 POD的活性测定第19页
   2.3.5.4 NR的活性测定第19-20页
  2.3.6 渗透调节物质的测定第20页
   2.3.6.1 脯氨酸的含量测定第20页
   2.3.6.2 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测定第20页
  2.3.7 MDA(丙二醛)的含量测定第20页
  2.3.8 质膜相对透性的测定第20-21页
  2.3.9 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第21页
  2.3.10 根冠比的测定第21页
  2.3.11 根的盒维数的测定第21-22页
  2.3.12 相对生长率的测定第22-23页
3.  结果与分析第23-62页
 3.1 水势的日变化第23-24页
  3.1.1 正常条件下各树种的日变化第23页
  3.1.2 干旱条件下各树种的日变化第23-24页
 3.2 叶片相对含水量和自然饱和亏第24-25页
 3.3 叶片保水力第25-26页
 3.4 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变化分析第26-28页
 3. 5 蒸腾速率的分析第28-30页
 3.6 酶活性的分析第30-37页
  3.6.1 SOD活性变化的分析第30-32页
  3.6.2 CAT活性变化的分析第32-34页
  3.6.3 POD活性变化的分析第34-35页
  3.6.4 NR活性变化的分析第35-37页
 3.7 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及分析变化第37-41页
  3.7.1 脯氨酸含量的变化与分析第37-39页
  3.7.2 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与分析第39-41页
 3.8 MDA(丙二醛)的含量变化与分析第41-43页
 3.9 相对电导率的变化第43-45页
 3.10 叶绿素含量及比值第45-47页
 3.11 根冠比的分析第47-48页
 3.12 根的盒维树的分析第48-49页
 3.13 相对生长率的分析第49页
 3.14 各树种的8个生理生化指标和相对生长率的相关分析第49-53页
  3.14.1 刺槐的8个生理生化指标和相对生长率的相关分析第49-50页
  3.14.2 苦楝的8个生理生化指标和相对生长率的相关分析第50-51页
  3.14.3 五角枫的8个生理生化指标和相对生长率的相关分析第51-52页
  3.14.4 栾树的8个生理生化指标和相对生长率的相关分析第52-53页
  3.14.5 君迁子的8个生理生化指标和相对生长率的相关分析第53页
 3.15 主成分分析第53-58页
  3.15.1 刺槐的主成分分析第53-54页
  3.15.2 苦楝的主成分分析第54-55页
  3.15.3 五角枫的主成分分析第55-56页
  3.15.4 栾树的主成分分析第56-57页
  3.15.5 君迁子的主成分分析第57-58页
 3.16 抗旱能力评价第58-62页
  3.16.1 模糊数学的评分法第59-60页
  3.16.2 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法第60-62页
4. 讨论第62-65页
 4.1 对于各树种苗期抗旱特性研究的控水方法的探讨第62页
 4.2 抗旱性的研究方法应该和营林目的结合起来第62-63页
 4.3 树种抗旱指标的筛选与数量化标准的讨论第63页
 4.4 苦楝的抗旱特性第63-65页
5. 结论第65-67页
6. 参考文献第67-77页
7. 致谢第77-78页
8. 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78页

论文共7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对话型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
下一篇:论语文教育文化本质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