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前言 | 第6-9页 |
第一节 《颜氏家训》及“书证篇”概说 | 第6-7页 |
第二节 本文写作缘起 | 第7页 |
第三节 研究方法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《颜氏家训》及“书证篇”介绍 | 第9-12页 |
第一节 《颜氏家训》的写作背景 | 第9页 |
第二节 《颜氏家训》“书证篇”的体例 | 第9-10页 |
第三节 “书证篇”涉及的具体问题和古籍 | 第10-12页 |
第二章 “书证篇”论述的各种问题 | 第12-45页 |
第一节 “书证篇”对字形的研究 | 第12-35页 |
一 纠正或论及因字形相似而产生的讹误 | 第12-27页 |
二 发现因读音相似而产生的字形变化 | 第27-30页 |
三 论述文字演变而产生的字形变化 | 第30-35页 |
(一) 正体和俗体 | 第30-32页 |
(二) 碑别字 | 第32-34页 |
(三) 发现古今字现象 | 第34-35页 |
第二节 “书证篇”中的其他问题 | 第35-37页 |
一 运用多种版本校刊 | 第35-36页 |
二 指出文献语法的重要性 | 第36页 |
三 其他 | 第36-37页 |
第三节 “书证篇”中的常识问题 | 第37-39页 |
一 避讳问题 | 第37-38页 |
二 官职问题 | 第38-39页 |
第四节 “书证篇”对自然事物的考证 | 第39-44页 |
第五节 本章总结 | 第44-45页 |
第三章 从“书证篇”看颜之推的贡献和局限 | 第45-52页 |
第一节 贡献 | 第45-46页 |
第二节 局限 | 第46-51页 |
一 未详联绵词的概念 | 第46-49页 |
二 行文中的自相矛盾 | 第49-51页 |
三 擅自改动古籍 | 第51页 |
第三节 颜之推的错误原因 | 第51-52页 |
一 语言学知识的局限 | 第51页 |
二 自然知识的局限 | 第51页 |
三 科学方法的局限 | 第51页 |
四 时代的局限 | 第51-52页 |
第四章 “书证篇”所反映的颜之推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 | 第52-55页 |
第一节 颜之推具有强烈的正统观念 | 第52页 |
一 正字 | 第52页 |
二 正俗语 | 第52页 |
第二节 ”书证篇”运用的论证方法 | 第52-53页 |
一 事实论证法 | 第52页 |
二 版本互校法 | 第52-53页 |
三 用碑刻实物证明古籍 | 第53页 |
第三节 ”书证篇”的语言风格 | 第53页 |
一 纠错语气强烈 | 第53页 |
二 有时论述不够详细细致 | 第53页 |
第四节 “书证篇”的影响 | 第53-55页 |
一 “书证篇”对《汉语大词典》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(一) 被《汉语大词典》引为书证的 | 第53-54页 |
(二) 《汉语大词典》根据“书证篇”立词条的 | 第54页 |
(三) 可以改正《汉语大词典》错误的 | 第54页 |
二 “书证篇”对颜师古《汉书》注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参考书目 | 第55-56页 |
后记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