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Pv4和IPv6转换网关的研究和设计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-12页 |
| ·背景 | 第9-10页 |
| ·论文的目的和完成的工作 | 第10-11页 |
| ·一些术语的解释 | 第11-12页 |
| 第二章 IPv4和IPv6相互转换技术的研究 | 第12-23页 |
| ·IPv6技术的推广现状 | 第12页 |
| ·IPv4和IPv6转换策略概述 | 第12-13页 |
| ·IPv4和IPv6的转换技术分类 | 第13-21页 |
| ·双协议栈 | 第13-15页 |
| ·隧道 | 第15-19页 |
| ·手工配置隧道 | 第15-16页 |
| ·自动配置隧道 | 第16页 |
| ·隧道代理 | 第16-17页 |
| ·6 over 4 | 第17页 |
| ·BGP隧道技术 | 第17-18页 |
| ·6 to 4 | 第18-19页 |
| ·网络地址转换/协议转换 | 第19-21页 |
| ·各种转换技术的应用环境总结 | 第21-23页 |
| 第三章 NAPT-PT中涉及的标准网络协议研究 | 第23-48页 |
| ·TCP/IP协议分层 | 第23-24页 |
| ·链路层协议 | 第24-27页 |
| ·网络层协议 | 第27-39页 |
| ·IPv4原理 | 第27-30页 |
| ·IPv4数据报格式 | 第27-29页 |
| ·IPv4分片 | 第29-30页 |
| ·IPv6原理 | 第30-34页 |
| ·IPv6数据报格式 | 第30-32页 |
| ·兼容上层协议应该注意的问题 | 第32-33页 |
| ·IPv6数据报的分片 | 第33页 |
| ·IPv6的扩展首部 | 第33-34页 |
| ·ICMPv4原理 | 第34-36页 |
| ·ICMPv6原理 | 第36-39页 |
| ·报文源地址的测定 | 第37页 |
| ·报文校验和的计算 | 第37-38页 |
| ·报文处理规则 | 第38-39页 |
| ·传输层协议 | 第39-42页 |
| ·用户数据报协议(UDP) | 第39-41页 |
| ·传输控制协议(TCP) | 第41-42页 |
| ·应用层协议 | 第42-48页 |
| ·HTTP协议 | 第42-43页 |
| ·FTP协议 | 第43-44页 |
| ·DNS协议 | 第44-48页 |
| 第四章 NAPT-PT技术原理研究 | 第48-59页 |
| ·NAT技术简介 | 第48-50页 |
| ·NAT分类 | 第50-51页 |
| ·静态转换 | 第50页 |
| ·动态转换 | 第50页 |
| ·端口地址转换 | 第50-51页 |
| ·端口地址转换主要步骤 | 第51-53页 |
| ·地址绑定 | 第51页 |
| ·地址查询和转换 | 第51页 |
| ·地址释放 | 第51-53页 |
| ·协议转换 | 第53-55页 |
| ·IP转换 | 第53-54页 |
| ·ICMP转换 | 第54-55页 |
| ·校验和的调整 | 第55页 |
| ·应用层网关ALG | 第55-59页 |
| ·DNS ALG | 第55-57页 |
| ·FTP ALG | 第57-59页 |
| 第五章 IPv4/IPv6转换网关设计和模块编写 | 第59-85页 |
| ·IPv4和IPv6转换网关总体设计 | 第59-62页 |
| ·系统模块划分 | 第59-61页 |
| ·系统工作流程 | 第61-62页 |
| ·关键部分系统详细设计和代码编写 | 第62-85页 |
| ·数据结构定义 | 第62-65页 |
| ·地址映射表的操作设计和实现 | 第65-70页 |
| ·映射表的建立和搜索 | 第65-70页 |
| ·映射表的修改和删除 | 第70页 |
| ·协议转换设计和实现 | 第70-78页 |
| ·DNS ALG设计和实现 | 第78-85页 |
| 第六章 系统局限性分析和未来的发展 | 第85-87页 |
| ·系统局限性 | 第85页 |
| ·性能问题 | 第85-86页 |
| ·未来的发展和应用 | 第86-87页 |
| 结束语 | 第87-88页 |
| 致谢 | 第88-8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9-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