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方粳稻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英文摘要 | 第6-9页 |
1. 前言 | 第9-15页 |
1.1 稻米品质指标的评价 | 第9-11页 |
1.2 稻米品质性状遗传研究的概况 | 第11-13页 |
1.3 稻米品质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研究概况 | 第13-15页 |
2. 材料和方法 | 第15-27页 |
2.1 遗传材料和实验设计 | 第15页 |
2.2 调查考种项目 | 第15页 |
2.3 品质性状测定方法 | 第15-20页 |
2.3.1 糙米率 | 第15-18页 |
2.3.2 整精米率 | 第18页 |
2.3.3 长宽比的测定 | 第18页 |
2.3.4 垩白度的测定 | 第18-19页 |
2.3.5 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| 第19页 |
2.3.6 胶稠度的测定 | 第19-20页 |
2.3.7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| 第20页 |
2.4 统计分析方法 | 第20-27页 |
3. 结果与分析 | 第27-61页 |
3.1 亲本及F_2种子品质性状的平均表现 | 第27页 |
3.2 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方差-协方差分量分析 | 第27-33页 |
3.2.1 加工品质 | 第31页 |
3.2.2 外观品质 | 第31-32页 |
3.2.3 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 | 第32-33页 |
3.3 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力分析 | 第33-35页 |
3.3.1 加工品质 | 第33页 |
3.3.2 外观品质 | 第33页 |
3.3.3 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 | 第33-35页 |
3.4 稻米品质性状的选择响应分析 | 第35页 |
3.5 亲本稻米品质性状遗传效应值的预测 | 第35-41页 |
3.5.1 加工品质 | 第37页 |
3.5.2 外观品质 | 第37页 |
3.5.3 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 | 第37-41页 |
3.6 杂交后代F_2稻米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| 第41-50页 |
3.6.1 稻米品质性状的显性基因作用方向 | 第41-42页 |
3.6.2 F_2稻米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| 第42-50页 |
3.6.2.1 加工品质 | 第44页 |
3.6.2.2 外观品质 | 第44-47页 |
3.6.2.3 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 | 第47-50页 |
3.7 稻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| 第50-61页 |
3.7.1 糙米率与其它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| 第51-54页 |
3.7.2 整精米率与其它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| 第54-56页 |
3.7.3 长宽比与其它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| 第56-58页 |
3.7.4 垩白度与其它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| 第58页 |
3.7.5 蒸煮食味品质与营养品质间的相关性分析 | 第58-61页 |
4. 讨论 | 第61-66页 |
5. 结论 | 第66-67页 |
6. 参考文献 | 第67-73页 |
致谢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