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 | 第1-9页 |
第一章 审理前准备程序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 | 第9-19页 |
第一节 民事诉讼模式概述 | 第9-13页 |
一、 民事诉讼模式的概念 | 第9页 |
二、 民事诉讼模式的两大基本类型 | 第9-13页 |
第二节 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程序结构要求 | 第13-16页 |
一、 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及其特征 | 第13-15页 |
二、 民事诉讼中的辩论主义 | 第15-16页 |
三、 民事诉讼中的处分原则 | 第16页 |
第三节 民事诉讼审理前准备程序的功能 | 第16-19页 |
一、 审理前准备程序是实现诉讼公正的保障之一 | 第16-17页 |
二、 审理前准备程序有利于诉讼效率的提高 | 第17页 |
三、 审理前程序是实现诉讼目的的基本前提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民事诉讼审理前准备程序的比较法考量 | 第19-34页 |
第一节 英美法系 | 第19-26页 |
一、 英美法系民事诉讼审理前准备程序的特征 | 第19-21页 |
二、 美国的民事诉讼审理前准备程序 | 第21-26页 |
第二节 大陆法系 | 第26-34页 |
一、 大陆法系民事诉讼审理前准备程序的特征 | 第27-29页 |
二、 德国的民事诉讼审理前准备程序 | 第29-30页 |
三、 日本的民事诉讼审理前准备程序 | 第30-34页 |
第三章 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准备阶段 | 第34-46页 |
第一节 立法和司法现状 | 第34-37页 |
一、 立法的相关规定 | 第34-36页 |
二、 司法实践 | 第36-37页 |
第二节 传统民事诉讼准备阶段存在的问题 | 第37-42页 |
一、 审理前准备行为与审判行为相混淆 | 第38-39页 |
二、 法官与当事人权利义务配置不当 | 第39-40页 |
三、 不能有效防止庭审中的突然袭击 | 第40-41页 |
四、 审理前程序的诉讼成本偏高 | 第41-42页 |
五、 审理前庭审法官积极与双方当事人接触,有碍法院廉政建设 | 第42页 |
第三节 当前我国准备程序的改革实践 | 第42-46页 |
一、 根据“立、审、执”相分离的原则,实行准备程序与庭审程序相分离,并由不同职能部门负责 | 第43-44页 |
二、 准备程序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| 第44-45页 |
三、 规范法官在审理前准备程序的活动 | 第45-46页 |
第四章 重构我国民事诉讼审理前准备程序 | 第46-55页 |
第一节 重构我国民事诉讼审理前准备程序的价值取向 | 第46-51页 |
一、 程序公正 | 第46-49页 |
二、 程序效益 | 第49-51页 |
第二节 重构我国民事诉讼审理前准备程序的几点设想 | 第51-55页 |
一、 设立专门完成审理前准备程序的组织机构 | 第51页 |
二、 建立被告强制答辩制度 | 第51-52页 |
三、 设立和规范审理前证据开示制度 | 第52-53页 |
四、 合理限制法官在审理前准备程序的介入 | 第53-54页 |
五、 建立“失权效力”制度 | 第54-55页 |
结论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