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丹溪从痰论治中风的临床经验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5-7页 |
| 引言 | 第7-8页 |
| 文献理论研究 | 第8-16页 |
| 1. 中风病理论研究溯渊 | 第8-9页 |
| 2. 朱丹溪关于中风病的探讨 | 第9-16页 |
| 2.1 朱氏探讨中风病的理论背景 | 第9-10页 |
| 2.2 朱氏对中风病病因病机探讨 | 第10页 |
| 2.3 朱氏对中风病病理演变的探讨 | 第10-11页 |
| 2.4 朱氏对中风病治法的探讨 | 第11-12页 |
| 2.5 朱氏临床用药的研究 | 第12-14页 |
| 2.6 朱氏理论对后代医家的影响 | 第14-16页 |
| 临床研究 | 第16-20页 |
| 1. 病例来源 | 第16页 |
| 2. 诊断标准 | 第16-17页 |
| 3. 排除标准 | 第17页 |
| 4. 纳入标准 | 第17页 |
| 5. 实施方法及观察指标 | 第17-19页 |
| 6. 疗效评定 | 第19页 |
| 7. 统计方法 | 第19-20页 |
| 结果与分析 | 第20-23页 |
| 1. 治疗前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| 第20页 |
| 2. 两组总有效率的比较 | 第20-21页 |
| 3. 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| 第21页 |
| 4. 两组有关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| 第21-22页 |
| 5. 两组血脂有关指标前后观察 | 第22页 |
| 6. 安全性观察指标 | 第22页 |
| 7. CT检查分析 | 第22-23页 |
| 讨论 | 第23-26页 |
| 1. 现代科研阐述本病作用机制 | 第23-24页 |
| 2. 该方药的作用机制及理论基础 | 第24-26页 |
| 结论 | 第26-27页 |
| 鸣谢 | 第27-2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28-30页 |
| 附: 临床观察表 | 第30-3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