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射流汽车尾气流场超细颗粒的成核和凝并过程的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目录 | 第10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35页 |
·论文背景 | 第14-23页 |
·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及其对人体危害 | 第14-17页 |
·汽车尾气排放形成的可吸入颗粒物 | 第17-19页 |
·汽车污染排放标准 | 第19-23页 |
·相关研究综述 | 第23-33页 |
·成核机理研究 | 第23-27页 |
·凝并机理 | 第27-31页 |
·污染物扩散机理 | 第31-32页 |
·大涡模拟理论 | 第32-33页 |
·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3-34页 |
·本文主要创新点 | 第34-35页 |
第二章 基本理论和方法 | 第35-48页 |
·大涡模拟方法 | 第35-41页 |
·脉动的过滤 | 第35-37页 |
·大涡模拟的控制方程 | 第37-38页 |
·常用的亚格子模型 | 第38-41页 |
·成核模型 | 第41-44页 |
·凝并模型 | 第44-47页 |
·污染物扩散模型 | 第47-48页 |
第三章 平行双射流场的实验研究 | 第48-61页 |
·概述 | 第48-49页 |
·实验装置 | 第49-54页 |
·风洞结构介绍 | 第49-50页 |
·热线风速仪介绍 | 第50-53页 |
·实验台架介绍 | 第53-54页 |
·实验条件 | 第54页 |
·实验结果分析 | 第54-60页 |
·流场流动特性 | 第54-56页 |
·雷诺数Re对双射流场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·双射流间距对流场的影响 | 第57-60页 |
·本章主要结论 | 第60-61页 |
第四章 平行双射流场颗粒物质形成和分布 | 第61-71页 |
·计算模型 | 第61页 |
·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| 第61-70页 |
·成核与凝聚过程中的颗粒分布 | 第62-64页 |
·燃料中S的浓度对颗粒浓度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·环境湿度对颗粒浓度的影响 | 第65-67页 |
·Re数对颗粒浓度的影响 | 第67-68页 |
·温度、湿度对成核的影响 | 第68-70页 |
·本章主要结论 | 第70-71页 |
第五章 冲击双射流场颗粒的形成和分布 | 第71-82页 |
·双管冲击射流概述 | 第71-72页 |
·计算模型 | 第72页 |
·计算结果分析 | 第72-80页 |
·双管冲击射流的流场结构 | 第72-74页 |
·颗粒物质的数密度和尺度分布 | 第74-75页 |
·射流间距对颗粒分布的影响 | 第75-76页 |
·冲击高度对纳米颗粒分布的影响 | 第76-80页 |
·本章主要结论 | 第80-82页 |
第六章 汽车行驶时流场结构和污染物分布 | 第82-88页 |
·计算模型 | 第82页 |
·流场结构 | 第82-85页 |
·污染物的扩散 | 第85-87页 |
·本章主要结论 | 第87-88页 |
第七章 汽车尾气污染物中颗粒形成和分布 | 第88-104页 |
·计算模型 | 第88页 |
·计算结果分析 | 第88-103页 |
·本章主要结论 | 第103-104页 |
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| 第104-107页 |
·总结 | 第104-106页 |
·今后工作展望 | 第106-10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7-122页 |
附录Ⅰ 全文符号说明 | 第122-124页 |
附录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24-126页 |
致谢 | 第12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