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要 | 第1-9页 |
导论 学界对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一般理解 | 第9-25页 |
一 马克思的哲学观变革与当代世界 | 第9-15页 |
(一) “实践转向说” | 第9-11页 |
(二) “生存论转向说” | 第11-12页 |
(三) “现代性批判说” | 第12-15页 |
二 国外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9页 |
(一)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立场 | 第15-17页 |
(二)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困境 | 第17-19页 |
三 我国学者对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| 第19-25页 |
(一) 研究历程 | 第19-21页 |
(二) 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原则高度 | 第21-25页 |
第一章 “资本主体性”概念的提出 | 第25-54页 |
一 “资本主体论”:马克思主体概念的全新课题 | 第25-39页 |
(一) 马克思的“主体”概念 | 第25-28页 |
(二) 社会关系:马克思“资本主体论”的发端 | 第28-32页 |
(三) 马克思“资本主体论”的发展历程 | 第32-39页 |
二 “资本主体性”的涵义 | 第39-48页 |
(一) “货币转化为资本” | 第39-43页 |
(二) 经济现象的“三重颠倒” | 第43-45页 |
(三) 资本作为一种“主体性存在” | 第45-48页 |
三 “资本主体性”的特征 | 第48-54页 |
(一) 自行增殖的价值主体 | 第49页 |
(二) “普照的光” | 第49-50页 |
(三) 无所不在的“权力场” | 第50-51页 |
(四) 普遍存在的矛盾和斗争 | 第51-54页 |
第二章 “资本主体性”溯源 | 第54-88页 |
一 “主体性原则”的确立 | 第54-67页 |
(一) “我思—我在”:人的解放的形而上学基础 | 第54-59页 |
(二) 理性作为最高根据 | 第59-63页 |
(三) “上帝死了” | 第63-67页 |
二 资本“脱域”机制的历史生成 | 第67-79页 |
(一) 存在作为“可计算性” | 第67-73页 |
(二) 从使用价值到交换价值的“两次抽象” | 第73-76页 |
(三) “价值公约化” | 第76-79页 |
三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确立 | 第79-88页 |
(一) “劳动价值论”的问世 | 第79-82页 |
(二) 功利取代德性:启蒙的进步观与功利主义的联合 | 第82-85页 |
(三) 资产阶级的价值谱系 | 第85-88页 |
第三章 “资本主体性”的当代发展 | 第88-112页 |
一 资本与现代形而上学的耦合 | 第88-100页 |
(一) 生命的“形而上学”本性 | 第88-91页 |
(二) 形而上学的“实体化”过程 | 第91-97页 |
(三) 现代形而上学的完成 | 第97-100页 |
二 欲望与资本的合流:厘清现代性的生产逻辑 | 第100-108页 |
(一) 从“商品生产”到“欲望生产” | 第100-104页 |
(二) 从资本“脱域”到欲望“辖域化” | 第104-106页 |
(三) “欲望生产”中的资本增殖 | 第106-108页 |
三 “资本主体性”的“双重架构” | 第108-112页 |
第四章 “资本主体性”的四副面孔 | 第112-155页 |
一 “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” | 第112-122页 |
(一) 资本与“物的依赖性” | 第112-115页 |
(二) 资本的“伟大文明作用” | 第115-120页 |
(三) 主体性的“头足倒置” | 第120-122页 |
二 存在对资本的从属 | 第122-133页 |
(一) “生产劳动”:劳动的社会形式 | 第123-126页 |
(二) “生产劳动”原则的扩大化 | 第126-130页 |
(三) 存在作为“生产资料” | 第130-133页 |
三 价值的“结构性革命” | 第133-142页 |
(一) “生产的终结”? | 第133-137页 |
(二) 价值的颠覆与重构 | 第137-139页 |
(三) 资本对价值的僭越 | 第139-142页 |
四 文化资本化 | 第142-155页 |
(一) 大众文化的兴起 | 第142-146页 |
(二) “文化资本” | 第146-149页 |
(三) “资本自我”取代“主体自我” | 第149-155页 |
第五章 “资本主体性”批判 | 第155-202页 |
一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出场路径 | 第155-159页 |
二 马克思超越“内在性”的哲学理路 | 第159-172页 |
(一) “实践观点思维方式”的哲学观变革 | 第159-163页 |
(二) “感性能动性”的哲学发现 | 第163-169页 |
(三) “对象性的活动”:“不是主体的主体性” | 第169-172页 |
三 “自由劳动”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本体论意义 | 第172-184页 |
(一) 黑格尔对劳动概念的阐发 | 第172-175页 |
(二) “自由劳动”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内涵 | 第175-179页 |
(三) “自由劳动”的理论高度 | 第179-184页 |
四 “共产主义”的关键词 | 第184-202页 |
(一) “超验”与“经验”:超验就在经验之中 | 第184-187页 |
(二) “劳动”与“游戏”:劳动成为游戏 | 第187-190页 |
(三) “理论”与“实践”:纯粹理论生活理想地再现 | 第190-194页 |
(四) “人”与“存在”:人和存在一起成长 | 第194-198页 |
(五) “还乡”与“诗意的栖居” | 第198-202页 |
第六章 马克思辩证批判的内在张力 | 第202-220页 |
一 对马克思辩证批判的通常理解及其内在困境 | 第202-204页 |
二 马克思辩证批判的理论内涵 | 第204-209页 |
三 马克思辩证批判的“超越维度” | 第209-212页 |
四 作为“实践形而上学”的马克思哲学 | 第212-217页 |
五 当代辩证法理论的实证化趋向 | 第217-22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20-235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235-23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236-242页 |
ABSTRACT | 第242-2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