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提要 | 第1-7页 |
导言 | 第7-11页 |
第一章 主体形而上学批判:当代哲学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| 第11-39页 |
第一节 主体性与主体形而上学 | 第11-17页 |
1、何为主体性 | 第12-13页 |
2、主体形而上学的内涵 | 第13-17页 |
第二节 主体形而上学与“主体性”的困境 | 第17-23页 |
1、单向化的主体性 | 第20-21页 |
2、实体化的主体性 | 第21-22页 |
3、非历史化的主体性 | 第22-23页 |
第三节 当代哲学对主体形而上学的批判 | 第23-33页 |
1、主体性的黄昏——一种消解主体性的态度 | 第24-30页 |
2、主体性的黎明——一种重建主体性的态度 | 第30-33页 |
第四节 马克思哲学的独特立场:具体主体性的建构 | 第33-39页 |
第二章 “实践活动”中的人及其对“单向化主体性”的超越 | 第39-70页 |
第一节 主体形而上学视域里的“单向化主体性” | 第39-46页 |
1、单向化主体性及其“单极化”原则 | 第40-43页 |
2、“单极化”原则及其“知性化”思维方式 | 第43-46页 |
第二节 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现实的人 | 第46-57页 |
1、从“感性存在”的人到“感性活动”的人 | 第47-55页 |
2、作为否定性统一体的“现实的人” | 第55-57页 |
第三节 实践观点对“知性化”原则的超越 | 第57-70页 |
1、实践:一种功能统一性活动 | 第57-63页 |
2、实践与“现实生活世界”的形成 | 第63-70页 |
第三章 “社会关系”中的人及其对“实体化主体性”的超越 | 第70-116页 |
第一节 主体形而上学视域中的“实体化主体性” | 第70-82页 |
1、实体化主体性及其“对象性”逻辑 | 第71-77页 |
2、“对象性”逻辑及其“意识内在性” | 第77-82页 |
第二节 社会关系中的现实个人 | 第82-97页 |
1、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 | 第82-87页 |
2、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 | 第87-91页 |
3、自由人的联合体 | 第91-97页 |
第三节 “社会关系”中的人对“对象性”原则的超越 | 第97-116页 |
1、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的统一 | 第98-103页 |
2、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与人的统一 | 第103-107页 |
3、社会统一性的重建 | 第107-116页 |
第四章 “历史生成”中的人及其对“非历史主体性”的超越 | 第116-145页 |
第一节 主体形而上学视域中的“非历史主体性” | 第116-121页 |
1、非历史主体性及其人的“超历史性” | 第117-119页 |
2、人的超历史性与“非历史性”原则 | 第119-121页 |
第二节 人的生成本性与人的历史性 | 第121-132页 |
1、人的历史生成性 | 第121-125页 |
2、人全面发展的历史性 | 第125-132页 |
第三节 历史性的人对“非历史性”原则的超越 | 第132-145页 |
1、以历史为载体的主体 | 第132-138页 |
2、人的主体性与历史的互动 | 第138-145页 |
第五章 主体形而上学批判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 | 第145-161页 |
第一节 哲学范式的转换:从“意识哲学”到“实践哲学” | 第146-149页 |
第二节 主体性的重构:从“抽象主体性”到“具体主体性” | 第149-154页 |
第三节 人的重新理解:从“现成的人”到“生成的人” | 第154-161页 |
小结 | 第161-1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6-18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| 第184-185页 |
论文摘要 | 第185-190页 |
Abstract | 第190-1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