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虑强震序列作用的连梁装置分析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·桥梁结构的地震损伤 | 第10-16页 |
·桥梁结构震害分析 | 第10-15页 |
·桥梁震害的经验教训 | 第15-16页 |
·国内外防落梁系统的技术发展概述 | 第16-17页 |
·国外防落梁系统的研究 | 第16-17页 |
·国内防落梁系统的研究 | 第17页 |
·强震序列的概念 | 第17-18页 |
·本文的研究背景及内容 | 第18-20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8页 |
·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防落梁系统在桥梁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| 第20-33页 |
·桥梁抗震设防标准 | 第20-21页 |
·抗震设防目标与设防水准 | 第20页 |
·抗震设防水准的概率特征 | 第20-21页 |
·防落梁系统的抗震需求 | 第21页 |
·防落梁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 | 第21-26页 |
·防落梁系统的构成 | 第21页 |
·梁搁置长度 | 第21-23页 |
·限位装置 | 第23-24页 |
·连梁装置(落梁防止装置) | 第24-25页 |
·防落梁系统各装置的抗震需求 | 第25-26页 |
·连梁装置 | 第26-30页 |
·连梁装置的类型 | 第26-28页 |
·连梁装置的选用比较 | 第28-29页 |
·连梁装置的注意事项 | 第29-30页 |
·拉索式连梁装置 | 第30-31页 |
·拉索式连梁装置的应用 | 第30页 |
·拉索规格 | 第30-31页 |
·本章要点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拉索式连梁装置的设计与计算 | 第33-71页 |
·结构抗震设计基本理论和方法 | 第33-39页 |
·桥梁抗震设计方法概述 | 第33-35页 |
·动态时程分析法理论 | 第35-39页 |
·防落梁系统的设计方法对比及分析 | 第39-43页 |
·美国规范的设计方法 | 第39页 |
·日本规范的设计方法 | 第39-42页 |
·中国规范的设计方法 | 第42-43页 |
·本论文采用的设计方法 | 第43页 |
·连梁装置作动机理分析模型 | 第43-48页 |
·计算流程 | 第43-44页 |
·桥梁结构有限元模型 | 第44-45页 |
·地震动输入的选择 | 第45页 |
·连梁装置的模拟 | 第45-47页 |
·拉索设计 | 第47-48页 |
·设置连梁装置的桥梁结构模型 | 第48页 |
·算例计算及结果分析 | 第48-51页 |
·算例计算过程 | 第49-51页 |
·连梁装置的作用效果分析 | 第51-69页 |
·连梁装置的参数的选用 | 第51-52页 |
·连梁装置的初始间隙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| 第52-58页 |
·连梁装置的拉索设计长度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| 第58-60页 |
·1.5 倍恒载反力法安全性的验证 | 第60-66页 |
·设置最优连梁装置后结构计算结果汇总 | 第66-6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9-71页 |
第四章 地震序列研究 | 第71-82页 |
·地震序列的定义及特性 | 第71-73页 |
·地震序列的分类 | 第71-72页 |
·不同地震序列的分布 | 第72-73页 |
·强震序列定义及参数特征 | 第73-77页 |
·强余震的普遍性 | 第74-75页 |
·强余震与主震的时间分布关系 | 第75页 |
·强余震与主震的空间分布关系 | 第75-76页 |
·强余震与主震强度关系 | 第76-77页 |
·本文选用的强震序列 | 第77-81页 |
·已收集强震序列 | 第77-78页 |
·集集地震强震序列 | 第78-81页 |
·强震序列下的桥梁结构 | 第8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1-82页 |
第五章 考虑强震序列激励的连梁装置 | 第82-101页 |
·强震序列的模拟 | 第82页 |
·本章计算流程 | 第82-83页 |
·考虑强震序列激励的结构 | 第83-84页 |
·连梁装置的设计 | 第84-85页 |
·连梁装置设计过程 | 第84-85页 |
·强震序列作用下最优连梁装置的选定 | 第85页 |
·设置连梁装置后结构 | 第85-99页 |
·强震序列与大震激励结果对比 | 第85-89页 |
·结构及连梁装置在强震序列激励下的动力响应 | 第89-9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9-101页 |
结论及建议 | 第101-103页 |
主要结论 | 第101-102页 |
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| 第102-10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3-10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06-107页 |
致谢 | 第10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