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导论 | 第11-16页 |
一、研究背景及动机 | 第11页 |
二、文献回顾 | 第11-14页 |
三、本文的研究框架 | 第14-15页 |
四、本文的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第一章 相关概念辨析 | 第16-28页 |
第一节 资产与资产减值 | 第16-21页 |
一、资产 | 第16-19页 |
二、资产减值 | 第19-21页 |
第二节 会计计量的概念及其历史回顾 | 第21-24页 |
一、会计计量的概念 | 第21-22页 |
二、会计计量的历史回顾 | 第22-24页 |
第三节 资产减值与会计计量的关联界定 | 第24-28页 |
一、资产减值会计及其计量的发展 | 第24-25页 |
二、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本质 | 第25-28页 |
第二章 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分析 | 第28-40页 |
第一节 资产减值会计基本计量属性分析 | 第28-32页 |
一、基本计量属性的分析框架 | 第28-29页 |
二、各种基本计量属性的比较 | 第29-31页 |
三、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属性选择的一般原则 | 第31-32页 |
第二节 资产减值会计综合计量属性分析 | 第32-34页 |
一、公允价值 | 第32-33页 |
二、可收回金额 | 第33-34页 |
第三节 资产减值会计综合计量属性选择的国际比较 | 第34-40页 |
一、各国和IASC/IASB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中采用的计量属性 | 第34-38页 |
二、资产现时价值计量的两种观点 | 第38-40页 |
第三章 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属性研究的核心问题—可收回金额的确定 | 第40-58页 |
第一节 可收回金额确定的“公允价值-现值”框架 | 第40-41页 |
第二节 公允价值计量 | 第41-50页 |
一、公允价值的定义及其特征 | 第41-43页 |
二、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进展 | 第43-44页 |
三、公允价值计量: FAS157的计量框架 | 第44-47页 |
四、我国资产减值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: FAS157计量框架的启示 | 第47-50页 |
第三节 现值计量 | 第50-58页 |
一、现值计量的研究情况 | 第50-52页 |
二、现值计量的理论框架 | 第52-55页 |
三、我国资产减值准则中的现值计量问题 | 第55-58页 |
第四章 对完善我国“可收回金额”计量属性应用环境的建议 | 第58-63页 |
第一节 完善可收回金额计量属性应用的内部支撑环境 | 第58-60页 |
一、充分推广可收回金额相关理论并在会计实践中加以完善 | 第58-59页 |
二、建立健全企业资产减值准备内部控制制度 | 第59页 |
三、加强企业的财务预测和预算编制 | 第59-60页 |
四、加强企业各部门在资产减值计量中的合作 | 第60页 |
第二节 完善可收回金额计量属性应用的外部支撑环境 | 第60-63页 |
一、进一步培育和完善信息市场与价格市场 | 第60页 |
二、完善相关法律、法规,设置合理的经营业绩评价标准 | 第60-61页 |
三、积极贯彻落实新资产评估准则,提高评估质量 | 第61页 |
四、加强对资产减值的审计监督 | 第61-63页 |
结束语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致谢 | 第68-6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9-70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