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工业经济论文--中国工业经济论文--工业部门经济论文

国有军工企业军民融合研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1页
1 导论第11-20页
   ·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第11-13页
     ·选题的背景第11-12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·研究的主要内容、方法和框架结构第13-17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3-15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·论文的框架结构第16-17页
   ·基本概念界定第17-18页
     ·军转民第17页
     ·军民一体化第17-18页
     ·军民融合第18页
   ·本文的可能创新第18-20页
2 理论综述第20-36页
   ·制度变迁的性质第23-26页
     ·制度变迁的含义与特征第23-25页
     ·帕累托改进过程第25-26页
   ·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第26-29页
     ·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第26-28页
     ·制度变迁的渐进过程第28-29页
   ·制度变迁的目标选择第29-33页
     ·制度变迁的目的第29-31页
     ·制度变迁的目标选择第31-33页
   ·道格拉斯·C·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第33-35页
   ·本文的观点第35-36页
3 军民融合在国外的实践第36-50页
   ·国外军民融合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第36-40页
     ·国外军民融合发展概况第36-38页
     ·国外军民融合发展趋势第38-40页
   ·美国推行:军民一体化第40-42页
   ·日本推行:以民掩军第42-44页
   ·俄罗斯推行:先军后民第44-46页
   ·以色列推行:以军带民第46-48页
   ·国外军民融合发展经验启示第48-49页
 小结第49-50页
4 国有军工企业军民融合探索第50-72页
   ·国有军工企业军民融合的初期探索第50-64页
     ·国有军工企业发展的历史沿革第50-53页
     ·国有军工企业军转民的提出第53-54页
     ·国有军工企业军转民案例第54-59页
     ·国有军工企业实施军转民的评价第59-63页
     ·军转民是军民融合的初级阶段第63-64页
   ·国有军工企业军民融合的现阶段探索第64-69页
     ·国有军工企业对军民一体化探索第64-67页
     ·军民一体化是军民融合的高级阶段第67-69页
   ·国有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发展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第69-70页
   ·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创新模式第70-71页
 小结第71-72页
5 国有军工企业实现高级军民融合可行性分析第72-96页
   ·高级军民融合对国有军工企业资源配置影响第72-80页
     ·国有军工企业资源配置的现状第72-76页
     ·国有军工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分析第76-78页
     ·高级阶段军民融合促进国有军工企业资源配置第78-80页
   ·高级军民融合对国有军工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第80-91页
     ·核心竞争力理论概述第80-82页
     ·国有军工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第82-87页
     ·高级阶段军民融合提升国有军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第87-91页
   ·国有军工企业实现高级军民融合的可行性第91-93页
   ·高级军民融合适应了国有军工企业改革要求第93-94页
 小结第94-96页
6 国有军工企业实现高级军民融合的内容第96-113页
   ·产业链延伸发展战略第96-99页
   ·产品共用标准制定第99-101页
   ·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第101-105页
   ·民转军与高级军民融合第105-112页
     ·民转军第105-110页
     ·民转军案例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·民转军与高级军民融合第111-112页
 小结第112-113页
7 国有军工企业实现高级阶段军民融合的途径第113-126页
   ·实现高级军民融合的政策依赖第113-114页
   ·实现高级军民融合的路径选择第114-116页
   ·国有军工企业兼并收购第116-117页
   ·推进国有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第117-120页
   ·实现高级军民融合的方向引导第120-121页
   ·国有军工企业高级军民融合的措施第121-122页
   ·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级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第122-125页
 小结第125-126页
8 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26-129页
   ·结论第126-128页
   ·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28-129页
参考文献第129-135页
致谢第135-137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和所获奖励第137页

论文共13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研究
下一篇: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研究--以杨凌农业示范区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