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绪论 | 第8-22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8-11页 |
二、概念界定 | 第11-12页 |
三、相关文献资料与研究现状 | 第12-18页 |
四、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| 第18-20页 |
五、创新与不足 | 第20-22页 |
第一章 江苏红十字运动的历史渊源和社会环境 | 第22-31页 |
第一节 江苏与红十字的历史渊源 | 第22-26页 |
一、江苏:中国红十字运动启蒙之地 | 第22-24页 |
二、江苏:中国红十字会诞生之地 | 第24-25页 |
三、江苏:早期中国红十字运动之翘楚 | 第25-26页 |
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江苏社会概览 | 第26-31页 |
一、行政区划及其变更 | 第26-27页 |
二、频繁的政治运动和曲折发展的经济 | 第27-29页 |
三、卫生事业的起步与发展 | 第29-31页 |
第二章 江苏红会的组织发展及其嬗变 | 第31-68页 |
第一节 建国之初分会改组及其影响 | 第31-40页 |
一、改组的背景和条件 | 第31-34页 |
二、全国领先进行改组 | 第34-37页 |
三、“新的转变,新的开始” | 第37-40页 |
第二节 组织大发展与体制重构 | 第40-59页 |
一、省红十字会成立 | 第40-44页 |
二、市、县组织的改组和新建 | 第44-47页 |
三、基层组织迅速壮大的理性透视 | 第47-56页 |
四、体制重构的原因及影响 | 第56-59页 |
第三节 省红会“二大”后的组织再整顿 | 第59-68页 |
一、省红十字会“二大”召开 | 第59-61页 |
二、各级组织整顿及其经验 | 第61-64页 |
三、规范人员编制和经费开支 | 第64-68页 |
第三章 江苏红会推展业务之举 | 第68-95页 |
第一节 治理医疗机构 | 第68-77页 |
一、治理的困难分析 | 第68-70页 |
二、医疗机构的整理和发展 | 第70-77页 |
第二节 内凝思想和社会动员 | 第77-88页 |
一、思想整顿的方式和特点 | 第77-83页 |
二、多样化的卫生宣教 | 第83-88页 |
第三节 评选先进与激励工作 | 第88-95页 |
第四章 政治运动与江苏红会应对 | 第95-113页 |
第一节 抗美援朝中的国际救援行动 | 第95-105页 |
一、红会志愿者走出国门 | 第95-98页 |
二、朝鲜前线的人道风采 | 第98-102页 |
三、捐献“救护机”和优抚烈军属 | 第102-105页 |
第二节 典型的基层工作实态 | 第105-113页 |
一、“大跃进”前后:基层案例分析 | 第105-110页 |
二、“四清”运动:彭城试点 | 第110-113页 |
第五章 医疗卫生事业与江苏红会参与 | 第113-159页 |
第一节 广泛开展医务训练 | 第113-125页 |
一、急救训练及其效应 | 第113-118页 |
二、其他训练面面观 | 第118-125页 |
第二节 防疫医疗工作的新进展 | 第125-140页 |
一、防疾治病及其成效 | 第125-134页 |
二、职工劳保医疗:常州案例 | 第134-140页 |
第三节 特色医防:巡回服务农村和灾区 | 第140-150页 |
一、巡回医防在农村 | 第140-142页 |
二、灾区巡防和工作反思 | 第142-150页 |
第四节 参与爱国卫生运动 | 第150-159页 |
一、从消除病媒到除害灭病 | 第150-154页 |
二、除四害讲卫生 | 第154-159页 |
第六章 江苏红十字青少年运动的考察 | 第159-172页 |
第一节 学校卫生和保健工作的助手 | 第159-167页 |
一、急救训练与校园卫生站设立——以无锡市中等学校为例 | 第159-163页 |
二、卫生和防病:以1958 年为中心 | 第163-167页 |
第二节 红十字的学校德育功能 | 第167-172页 |
一、参加劳动和服务社会 | 第167-169页 |
二、互助合作和国际交流 | 第169-172页 |
结语 | 第172-175页 |
附录 | 第175-187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187-193页 |
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成果 | 第193-194页 |
后记 | 第194-1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