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中国法制史论文

民国时期档案法规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0页
绪论第10-26页
 一、选题意义及概念界定第10-13页
 二、相关学术史回顾第13-20页
 三、研究思路、结构与主要内容第20-22页
 四、研究方法、理论和资料来源第22-24页
 五、创新与不足第24-26页
第一章 民国时期的档案立法第26-68页
 第一节 清代档案立法对民国档案立法的影响第26-38页
  一、清代档案立法成果第26-34页
  二、对民国档案立法的影响第34-38页
 第二节 民国时期档案立法的主要调整对象第38-48页
  一、民国档案法规中“文书”概念辨析第39-43页
  二、民国档案法规中“档案”的涵义第43-47页
  三、民国档案法规中“立卷”的歧义第47-48页
 第三节 对民国时期档案立法类型的分析第48-60页
  一、档案立法的阶段划分第49-51页
  二、档案立法的效力范围第51-52页
  三、档案立法的主体分类第52-60页
 第四节 民国时期档案立法的特点第60-68页
  一、民国档案立法的阶段性第60-62页
  二、民国档案立法的继承性第62-66页
  三、民国档案立法的创新性第66-68页
第二章 民国时期档案法规内容及其实践——工作流程第68-116页
 第一节 文书处理法规及其实践第68-99页
  一、各有侧重的文书工作原则第68-71页
  二、反复修订的公文程式第71-81页
  三、纷繁复杂的文书处理程序第81-91页
  四、日益成熟的文书制度第91-99页
 第二节 档案管理法规及其实践第99-116页
  一、档案分类法:在继承与借鉴中探索第99-107页
  二、档案鉴定制度:理论与标准初步形成第107-110页
  三、档案保管期限规定:由分散到统一的渐趋发展第110-113页
  四、档案利用制度:走出封闭的第一步第113-116页
第三章 民国时期档案法规内容及其实践——管理机制第116-162页
 第一节 档案事业宏观管理的法规体现第116-130页
  一、档案事业管理思想第116-121页
  二、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第121-124页
  三、档案事业管理的特点第124-130页
 第二节 关于档案机构的法规及其实践第130-148页
  一、机关档案室的依法设立及其发展第130-138页
  二、文献馆:近代档案馆事业的开端第138-142页
  三、国史馆的艰难筹建第142-148页
 第三节 关于文书、档案人员的法规及其实践第148-162页
  一、文书、档案人员任用探析第149-151页
  二、文书、档案人员考绩简析第151-153页
  三、文书、档案人员待遇考察第153-156页
  四、文书、档案人员培育探究第156-162页
第四章 民国时期档案法规评析第162-218页
 第一节 民国档案法规的发展动因第162-197页
  一、民国档案法规发展的内部因素第162-185页
  二、民国档案法规发展的外部因素第185-197页
 第二节 民国档案法规的性质与特征第197-211页
  一、民国时期档案法规的性质第198-202页
  二、民国档案法规的特征第202-211页
 第三节 民国档案法规对当今档案法规的影响第211-218页
  一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的影响第211-214页
  二、对台湾地区档案法规的影响第214-218页
结束语第218-220页
参考文献第220-228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228-229页
附录第229-233页
后记第233-235页

论文共23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行政许可后续监管法律问题研究--以信息均衡为视角
下一篇:江苏红十字运动研究(1950-1965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