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3页 |
导论 | 第13-21页 |
一、课题的确立、研究现状及其意义 | 第13-16页 |
二、本研究的逻辑和框架结构 | 第16-18页 |
三、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| 第18-20页 |
四、本研究的主要方法与创新之处 | 第20-21页 |
第一章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控制 | 第21-49页 |
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内涵与特征 | 第21-33页 |
一、意识形态的概念考察 | 第21-29页 |
二、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 | 第29-32页 |
三、新时期的意识形态特点 | 第32-33页 |
第二节 意识形态控制 | 第33-41页 |
一、意识形态控制概念的界定 | 第33-36页 |
二、意识形态控制的特点和方法 | 第36-38页 |
三、意识形态控制的主客体 | 第38-39页 |
四、意识形态控制的途径 | 第39-41页 |
第三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高校意识形态控制 | 第41-49页 |
一、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成及遭遇的挑战 | 第42-45页 |
二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意识形态控制 | 第45-47页 |
三、意识形态控制与高校意识形态控制 | 第47-49页 |
第二章 新时期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控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| 第49-82页 |
第一节 我国高校在意识形态控制中的作用 | 第49-53页 |
一、新时期我国高校在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 | 第49-50页 |
二、高校功能拓展与意识形态控制 | 第50-53页 |
第二节 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 | 第53-68页 |
一、高校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存在问题 | 第53-59页 |
二、高校教师意识形态领域存在问题 | 第59-63页 |
三、高校意识形态控制存在问题 | 第63-68页 |
第三节 新时期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68-79页 |
一、社会转型期利益的多元化挑战主流意识形态权威 | 第68-72页 |
二、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激荡挑战意识形态安全 | 第72-76页 |
三、互联网的普及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| 第76-79页 |
第四节 在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| 第79-82页 |
一、在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的必要性 | 第79-80页 |
二、在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的紧迫性 | 第80-82页 |
第三章 国内外的意识形态控制理论与启示 | 第82-102页 |
第一节 我国建国以来的意识形态控制理论 | 第82-87页 |
一、关于意识形态控制问题的争论 | 第82-85页 |
二、我党在意识形态控制方面的经验 | 第85-87页 |
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于意识形态控制的研究 | 第87-95页 |
一、葛兰西的“文化领导权”理论 | 第88-90页 |
二、阿尔都塞的“意识形态国家机器”理论 | 第90-93页 |
三、马尔库塞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控制的批判 | 第93-95页 |
第三节 意识形态控制理论的启示 | 第95-97页 |
一、正确认识在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的重要性 | 第95-96页 |
二、重视意识形态控制的策略 | 第96-97页 |
三、注重尊重意识形态主体的主体地位 | 第97页 |
第四节 西方高校意识形态控制的特点和启示 | 第97-102页 |
一、西方高校意识形态控制的特点 | 第98-100页 |
二、西方高校意识形态控制的启示 | 第100-102页 |
第四章 新时期在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的原则和任务 | 第102-130页 |
第一节 在高校进行识形态控制的基本原则 | 第102-113页 |
一、主动性原则 | 第102-104页 |
二、认同性原则 | 第104-107页 |
三、整合性原则 | 第107-111页 |
四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 | 第111-113页 |
第二节 在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的主要任务 | 第113-130页 |
一、紧跟时代发展坚持理论创新 | 第113-116页 |
二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| 第116-121页 |
三、整合舆论阵地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| 第121-123页 |
四、加强高校文化建设 | 第123-126页 |
五、加强对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| 第126-130页 |
第五章 新时期在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的路径选择 | 第130-160页 |
第一节 “三位一体”的意识形态控制体系建设 | 第130-138页 |
一、“三位一体”意识形态控制体系的构成 | 第130-132页 |
二、充分发挥高校文化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| 第132-135页 |
三、发挥高校新闻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| 第135-138页 |
第二节 “三位一体”意识形态控制体系的可行性保障体系建设 | 第138-144页 |
一、思想保障 | 第139-141页 |
二、物质保障 | 第141页 |
三、人力保障 | 第141-142页 |
四、制度保障 | 第142-144页 |
第三节 “三位一体”意识形态控制体系下的控制方法选择 | 第144-148页 |
一、前馈控制与反馈控制 | 第144-145页 |
二、有形控制与无形控制 | 第145-146页 |
三、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 | 第146-148页 |
第四节 高校意识形态控制成效的价值判断 | 第148-153页 |
一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不动摇 | 第148-150页 |
二、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 | 第150-151页 |
三、形成意识形态领域的和谐状态 | 第151-153页 |
第五节 在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的基本策略探索 | 第153-160页 |
一、正确把握在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的限度 | 第153-155页 |
二、在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控制注重面向现实问题 | 第155-156页 |
三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| 第156-160页 |
结束语 如何有效在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控制——一个持久的课题 | 第160-1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3-16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168-169页 |
后记 | 第169-170页 |
详细摘要 | 第170-175页 |